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曹國偉 胡丹
深秋時間,西湖邊的梧桐黃了楓樹紅了,美成了調色板。
但是在杭州城北,還有一片白色的秋之風景,這是餘杭區瓶窯鎮的北湖草蕩,古稱天荒蕩,這裏的成片成片的蘆葦蕩彰顯的是秋天的純淨之美。
北湖,至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最初適應泄洪而形成的萬畝濕地。
▲圖説:草蕩晨曦
多年來,瓶窯當地堅持濕地蓄洪區的定位和規劃,加強生態修復、圍堤整治提升及局部水環境治理,如今北湖已經成為了一個聚寶盆。不僅是防汛滯洪區,是動植物生態保護區,同時也是魚米產區之一,張堰茭白遠近出名。
在北湖邊生活的人們越來越感覺到,靠水吃水,不僅是依靠濕地富饒的田地種植農產品,更是要通過和自然和諧共存,愛護好門前的這片濕地,引來遊客,發展鄉村的美麗經濟。
▲圖説:豆雁家鵝同框
1】
俞建康,是守着北湖草蕩,看着草蕩和村莊一點點變化的人。
他的家鄉是北湖草蕩邊的張堰村,他的主業就是種植當地有名的張堰茭白,種茭白的時間已經有30多年,如今家裏不僅有200多畝的茭白,去年,他還開起了一家名為潛康的家庭農莊,不僅可以看草蕩的風景,拍前來越冬的候鳥,還能跑去茭白田,體驗種茭白、或是收割茭白的快樂。
他説:就是山好水好,來越冬的候鳥越來越多,天鵝、鴛鴦、白頭鷂、白鷺、甚至還有瀕危物種——斑頭鴨等等,所以拍候鳥的人越來越多,他去年開起這個農莊,吃喝玩一條路服務,“我現在也是多種經營了,美麗鄉村真是能帶來實打實的經濟收益。”這個淳樸的張堰人,操着一口餘杭普通話,笑着説。
▲圖説:張堰村民正在收茭白。
2】
30多年前,剛剛開始種茭白的俞建康哪裏能想到如今的日子這麼美。
別看如今的張堰村民都活在風景裏,來來往往的遊客誰不讚一聲:“你們這裏吃的好住的好空氣好水好,真是風水寶地。”
▲圖説:張堰的田園風光。
當年的張堰村,可是出了名的窮。
為什麼會窮,首先得説説張堰村的地形和北湖草蕩的關係。
北湖草蕩是宋、元以後淤積而成草蕩,張堰村不僅處於北湖草蕩之中,而且北臨北苕溪,南臨中苕溪,大部分田地幾乎與北苕溪河牀相平,靠着7公里長的塘堤護圍,狀如一個碗。
▲圖説:《北湖晨韻》 蔣洋波 攝
村子裏雖然糧田成片,土壤也是肥厚,但易洪易澇,廣種薄收,不時撂荒。“當年形容我們村的歌謠是:張堰張堰十年九年淹,小災年年有,大災三六九。”俞建康説。
而且張堰低窪處常年積水不幹,曾是血吸蟲、絲蟲病的嚴重流行地區。
▲圖説:北湖濕地之美 蔣洋波 攝
3】
要徹底改變村裏窮困情況,張堰人一直在努力。他們興修水利,加固堤塘;挑高阜,填低窪,平整土地;修道路,開溝渠,建設標準化糧田。如今村裏95%以上糧田都變成了方整的“格子田”,田成方,路成網,溝渠相通,能灌能排。
▲圖説:張堰村的農田風光。
這裏的水田種植茭白更是得天獨厚。“土地肥,農田平整,水源足,品種又好,你説我們的茭白能不好嗎?”俞建康説,茭白每年能種植兩季,春天種夏天收,夏天種秋天還能收一次,現在這個時間,地裏還有新鮮茭白可以收。
據瞭解,張堰村如今有茭白種植户180多户,全年複種茭白近千畝。村裏還建了多個冰庫,專門用來儲存鮮茭白。
4】
和濕地的相處的千年時間裏,張堰人早就明白了早就明白了自然的相處之道,合理的使用化肥和農藥,走綠色、無公害蔬菜的種植道路,“不能破壞水環境,水好茭白才能一直好,魚才肥,鳥不會飛到別處去,遊客才會多呀。”俞建康説起“美麗經濟”來,條例清晰,嚴絲合縫。
張堰村的發展是瓶窯“五水共治”成效顯現的一個縮影,隨着水利工程日益完善,瓶窯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展開,濕地生態和景觀價值愈發凸顯。
據瞭解,下一步,瓶窯鎮還將持續強化北湖濕地生態保護力度,構建最嚴水利安全格局,整合周邊村莊田園聯動發展,切實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佈局,實現北湖濕地生態效益最大化。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