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張逸菲
旅遊旺季,西藏成為熱門旅遊地,有人上傳西藏美景照片,令人心嚮往之。但有西藏本地旅遊從業者發現,近期,當地因高原反應暈倒的旅客數量上升,前幾天,網上更傳有旅客在日喀則被急救的視頻。
是這屆旅客身體素質不行還是有其他隱情?西藏本地從業者分析,旅客暈倒背後,原因並沒那麼簡單。
膽大的自駕旅客和窮遊旅客
7月3日,一男子在日喀則加烏拉山出現高原反應在網絡上引起關注。據頂端新聞報道,出發前,該男子所在團的領隊提前説明需要準備的救援設備,但男子卻以自己身體好為由拒絕。
“只要是西藏本地的旅行社,大小車中一定會備有氧氣瓶等物資。”任飛説,“對於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哮喘等病的旅客,會做出特別提醒。”
但自駕旅客、組團客、窮遊散客尤其“漠視”當地旅遊的安全常識。在西藏開旅行社的唐明説,很多自駕旅客和組團客的車中,都沒有配備急救物資,僅靠嚮導帶領,就敢在西藏大小公路上馳騁。
唐明介紹,不少窮遊的旅客在網上做做功課就進藏,甚至僅有過幾次進藏經驗的人,就敢自行組織旅遊團進藏。“租個大巴車拉一車人,萬一出事,全傻眼了。”唐明説。
老人和親友包車去西藏
自6月起,西藏正式進入旅遊旺季。在有生之年來趟西藏,看一眼這世界屋脊上的璀璨明珠,是多少人的旅行夢想。有位70多歲的老人也是如此。老人與幾十位親友同事一起,在家鄉找了一位進藏嚮導,包了大巴車,一路從我國中部南下西進,16天的行程,最終到達西藏。
西藏導遊任飛從業多年,發現最近幾年進藏旅客呈大齡趨勢,且多在當地包車或自駕,一般會配一名進藏嚮導。“旅客很多情況都不知道,只説讓我們去問嚮導,我們發現,所謂嚮導,或許只是有幾次進藏經歷的非專業人士。”任飛説。
近期,西藏本地旅遊從業者發現,今年因高反暈倒的旅客數量增多,任飛時不時看到從布達拉宮上抬下來的旅客,“按理説不應該,夏季是西藏含氧量較高的季節,高反暈倒的多是散客或組團客,我不確定他們所在車輛是否有氧氣瓶和急救藥品,他們在進藏前,是否結合自身情況瞭解了進藏須知。”
旺季雖至,旅遊從業者卻不忙
西藏地域遼闊,景點之間距離較遠,對旅行社有嚴格要求,這對旅客和旅遊從業者,雖然是制約,但也是保護。
但隨着網絡的發達,旅客維權意識提升,再加上疫情影響,西藏本地旅行社愈發難做。
唐明説,前幾年註冊的360餘家旅行社,兩三年間“註銷了六七十家”。而網絡上窮遊、自駕遊的流行,也進一步縮減本地旅行社的市場份額,旅行社、導遊、司機三個主體,無一例外受到了巨大影響。
正值旺季,進藏的旅客很多,“但不少導遊和司機,只能閒在家裏睡覺。”任飛説,好不容易來了活兒,司機出於好意,提醒旅客提前購買氧氣瓶等應急物資,卻被旅客投訴到旅遊局,“前幾天剛下的文件,不許導遊和司機出售氧氣瓶。可現實是,旅客真的因缺氧需要急救了,也是本地司機拿出車中備的氧氣瓶來救人。”
對於旅行社來説,日趨收緊的份額和旺盛的市場活力,看起來矛盾,卻是西藏旅遊業的現狀。在本地高標純玩團無人問津之後,被國內旅遊市場所詬病的假純玩團和“KB團”復現西藏。
“KB團”等造成惡性循環,建議事前瞭解當地物價
“KB團”即所謂的低價團,旅客在家鄉當地低價報團,當地旅行社聯繫西藏本地旅行社,以打包“賣人頭”或者其他對接形式,由西藏本地旅行社承擔旅客進藏吃住行。“KB團”團費基本由當地旅行社掙取,西藏本地旅行社利潤十分少,但礙於頹靡的行業環境,有本地旅行社為了“搶人頭”,進行“賭團”,即0元或者自掏腰包拉來“人頭”,為的是在旅行途中讓旅客消費。這無疑是一場惡性循環。
去西藏到底應該怎麼玩?“不管去哪裏旅遊,都應該對當地吃住行的價格有大致瞭解。”唐明説,拿拉薩舉例,因地理位置原因,拉薩物資運輸成本大,物價甚至比一些一線城市還高,油價也是,“結合旅行時間,大致算一下花費,再與本地旅行社價格對比,就能知道哪種叫低價團。而旅客們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做安全、省心的旅行方案。”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所有人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