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a大象設計 總建築師張曉曉
本文通過對融創香山壹號院主創建築師、goa大象設計總建築師張曉曉的訪談,從“融創香山壹號院”創作過程出發,探討中國當下語境中“住區產品”的“建築生成方式”。
語境的起始與文化復興
迴歸“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融創香山壹號院的設計,試圖在人居領域探討本土與國際、當代與傳統的關係。當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浪潮已經來臨,社會各領域都建立了多維度的思辨體系。作為建築師談復興,我們需要做的是以嚴謹、尊重的態度追溯中國傳統的悠久歷史,並在此基礎上建構屬於新時代的建築語彙系統。這也是我所在的團隊goa大象設計作為一間本土設計機構,一直堅持的態度。
從目前來講,中國當代住區建築,尤其是高端住宅領域,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建造了大量美輪美奐的西式的房子。從根源上探究,是因為中國最初的一些富人,他們由衷羨慕西式的生活方式:比如美式的別墅、法式的大宅,並以一種簡單易行的方式複製過來。在當時那個階段,大家也都很滿意。
第二階段來臨,主要是人們住進去以後,慢慢地就會發現,這種複製過來的生活空間,住得並不是很享受。這裏有居住習慣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缺乏文化認同感。之所以現在中式建築返潮幾乎都不用怎麼推廣,是因為這在人們心裏是有認同感的。
於是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思考傳統建築。其實也是在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東西,從而形成適宜於當代的建築話語體系。所以,到這個階段以後,大家可以靜下心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居住空間,各界也都有一個認同和共知:——我們需要有適合中國人的居住產品。我認為: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從宏觀的角度來講,文化自信源於對歷史和文化的再次回溯和探討,我們也都生長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從微觀的感受來講,當我們一看到某種類型性的空間,就會很親近。或許是因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曾經居住過的“家”的狀態;哪怕是70後、80後小的時候,中國的城市還是有很多過去的味道。這種空間帶來的那些記憶還有保留,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很自然。
中國的居住產品的未來,大多是基於文化的根源性探討。文化性和民族性,一直是建築學永恆而長期的話題。在傳統話語體系下,我們的人居觀念曾在西方“拿來主義”的侵蝕下,變得物質而浮躁。然而,我們也需認識到:未來,是過去的延長線;未來,需要紮根傳統。我們如何在傳統追求與當代建設中尋找真正的平衡,是一個時代課題。
這也是我們要探討的第三個階段:“有關過去、有關當代、有關傳統在當代之中如何新生,如此,我們可以看見更多美好生活空間的可能性。”
場地為始,北京香山
三個關鍵語彙的產生:自然、當代、東方
當初看到場地的時候,我們的思考順序是從大到小開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風格、調性和氛圍的問題。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到後面的貫徹階段,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分別是自然、當代、東方。三個關鍵詞形成了我們這個社區的獨特性,我們基於此做出了相對完整的體系化思考。
要辨析中國建築的獨特性,就需要從本源開始探討其與西方建築或者西方生活的差異性。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方式不同。西方文化裏,處理人跟自然的關係,長期以來都是一種征服的態度:人要征服自然。但中國人從最初居住的狀態開始,一直跟自然保持着一種非常和諧的狀態:天人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關照、相互給予。在居住方式上,則喜歡將自然縮小為園林,然後在園林中反觀自己的內心。
自我與自然之間
需要共建一種場所的親近感
所以,我們中國人一直懷抱着在天地自然和自我之間取得一種和諧狀態的願景,從而在居住習慣和日常活動中也緊密圍繞自然來構建理想中的詩意生活。比如:生活中特別關注時令和節氣,不同的時節會吃相關的食物、組織相關的活動。再者,山水畫和山水詩,更是一種生活和精神上對人與自然和諧狀態的更高層面的追求。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在這個場地中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能夠把中國人親近自然的生活態度和理念延續下去。
回到場所和設計本身,西山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條件,所以,我們會盡可能地把西山的景觀做一個“最充分的吸納”。
我們從兩個維度回應了自然。首先,朝西的房間,儘可能多地設計了西山景觀的取景框,用進口石材與金屬線條編織出現代簡潔、精緻通透的玻璃立面,讓更多的人可以看見西山的美好景觀。
除此之外,空間的組織和氛圍的構造方面,我們汲取了很多“園林式建築”的理念,我們希望未來整個社區成為一個可望、可行、可居、可遊,富有自然山水情調的園林藝術空間。
一定是有關當代的設計
當代的設計,並不是孤立的設計
所以,當代住區無論是社區的規劃、便捷性、文明程度,人們的生活方式、户型的組織、健康的理念、環保可持續,所有的一切都會在當下的語境中通過設計來實現,這些也是當代人的基本需求。當然,在審美趣味上也會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判,這是我們針對當代理念的探討。
東方,會比較複雜一點
複雜之中散發着細膩的觸覺
“東方”一詞,可能很輕易就會被提出來,但對於東方人而言,“東方文化”會顯得更為細膩和複雜。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非常想捕捉住強烈的“北京的感覺”,那種很大氣、爽朗、明快、又帶有雍容貴氣的歷史底藴,繼而把它正向地傳達到建築當中來。
北京是一座“大雅”的城市。詩經有云:“舊訓雅為正,謂詩歌之正聲”。北京的城市氣質造就了其與蘇州園林、南方園林、傳統中式園林不同的景觀特質——南方的園林景觀更偏向宋代,而北方的城市面貌和規劃格局更在於元明清,帶有封建王朝鼎盛時期的厚重感。這同樣也與南北方的自然差異息息相關,一定程度上説,北方的氣候條件,包括温度濕度、日照沙塵、風霜雨雪,與歷史文化一起,塑造了北京的氣質和尺度,南方園林的柔順、温婉、細碎,並不適宜北京的大氣、端莊、整潔。
融創香山壹號院,畢竟是一個社區。社區裏面最重要的是人,建築再重都不能壓過人,所以在這裏面需要處理好生活的人氣和人間煙火氣,再加上北京皇家的一些富氣、貴氣,以此能夠形成一個我們未來理想生活願景的氛圍:東方大雅的空間氣韻。
一個好的建築,不僅要有好的形態
視覺傳達和材料細部,同樣是設計的核心
對建築師而言,相關建築的建造理念不只是説説而已,對建築的形態提煉得再好,如果沒有視覺傳達,沒有落實到建造、材料、色彩等具體的問題,一切都是空的。對於這個項目而言,這也是最有難度的一部分,在設計形式的選擇方面,我們有以下幾個層面的考量。
第一是元素的選擇,如何能夠讓人一眼辨識出“東方”的感覺?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九脊殿。九脊殿的元素是歇山的建築元素,這個形式在中國建築裏面有比較高的等級,歇山九脊殿的形制作為中國屋頂形式的一種,僅次於廡殿。但是,廡殿是不可以隨便用的,在中國的形制裏面,廡殿在特別小型的民間建築裏基本上不能用,它只能用在兩種建築:一種是唯一的皇權,就如同故宮的中軸線;另外一種是涉及宗教或與神性關聯的一些宗教建築。民用建築中,歇山頂是處於最高等級的,所以,我們把九脊殿歇山頂的元素,轉譯成現代建築語言裏的一個符號來使用。
歇山頂的特點就是看上去峻峭挺拔、氣勢宏大,又比較玲瓏精巧、壯美跟秀美融於一體。我們把這個元素跟現在的居住建築做了很好的融合,在形制和形式上面都是恰當的,但是在細節上面進行了一些提煉、轉譯,沒有直接將很厚重的歇山頂壓在住宅上面,還做了一些細部的改良。
第二點是構圖,線條如何勾勒中國文化質感?
在中國文化中的視覺傳達語言裏,線條是極其講究的。比較東西方的藝術史,會發現中國的繪畫包括書法,都是“源自於線條的藝術”。在這個項目裏面我們也大量運用線條,包括體量構圖中的控制性線條、引導空間的流線、立面構圖中舒展的橫線、細部設計裏的一些精巧的勾勒,都是屬於中國和東方的建築手法。
第三點是細部,如何實現虛實之間的呼應?
光影,決定着材料的使用。提起北京城市的色彩,會想到皇家園林琉璃瓦;那些北京代表性的照片,會給人一種爽朗明快的感覺。跟南方婉約柔和、忽明忽暗的光線不同,北京這種非常直接和爽朗的光線,會直接影響建築材質的使用。
我們選擇了一種比較穩重和深層的材質。藍眼睛石材擁有比較醇厚的灰色,裏面閃爍的藍色晶體,讓石材自帶有一種貴氣。那麼,在灰色中再加入一些香檳灰色的金屬線條的勾勒,會產生一個漸變而不違和的對比,體和麪之間形成了自然對比和呼應;另外,石材和金屬的實體與玻璃的虛體進行一些反襯和呼應,虛實之間造就了東方大雅的雍容之美。簡潔的構圖,加上精細的雕琢,這是在材質使用方面的一個策略。
緊湊的社區vs極致的空間共享性
以歸心空間系統營造社區感
這個社區其實並不大,但是我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種極致的空間共享性,這也是我們做社區一直貫徹的設計理念。所以,社區的公共設施和一些佈局流線都儘可能保持開放性、共享性。包括庭院的入口方式,訪客大堂等不同空間的互相滲透與接納,從城市界面到社區所有空間的過渡等等。
我們還通過園林的手法對整個空間格局進行了合理尺度的規劃。比如,庭院式入口、院落式佈局、線性空間的轉折、多軸空間的過渡安排、移步換景、取景借景等。中國園林的特徵以此在樣板區和整體空間佈局上呈現出來。從落客區到訪客大堂,穿過水院,經過幾個轉折的迴廊到一個公共開放的中心花園,最終經由院落進入樓棟,回到居室——整個空間的轉換和節奏,如此一氣呵成。
以上提到的是一個廣義的共享空間;而歸心空間,則聚焦到室內空間的共享和使用。關注歸心空間,旨在讓人們更多地融合在同一個空間內。不同的人羣有着不同的需求,空間結構和功能會呼應他們的需求並提供不同活動內容,空間整體是一種融合的氛圍。因此,我們配置了室內恆温泳池、健身房、書香空間、茶歇等空間,還有一些康樂的休閒設施以及一些精神性空間。
我們用兩側的下沉庭院極大地改善了空間品質。下沉庭院足夠大,兩邊有不同的主題,一邊是天然採光水景,泳池的一面完全可以打開,全景式地開放到庭院裏面。另外一側是一個冥想空間和觀賞性的靜態庭院,營造空間的靜謐感和品質感。通過這種融合的手法,增加了空間的豐富度和趣味性。
這種把不同的人羣、活動、內容融合到同一個空間的方式,客觀上增進了交往的頻次。不一樣的人會在這裏頻繁的偶遇,獲得交往的可能性,體驗更鮮活有趣的生活場景,好的社區感和社區氛圍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設計師想要做一個好空間的終極願景就是:在多年以後社區仍然能夠利用得很好,真正融洽地介入進人們的生活。這也就意味着:設計師要通過好的設計,改善人際關係,影響個體之間的交往方式,甚至影響人的個性和習慣養成。
獨特性源自繼承中的創新
一種立體的設計思路,給予最真實的表達
每個項目由於場地、文化的不同都有其自身的特質。融創香山壹號院與其它項目不同,有着無法複製的一些獨特性。要達到傳統與當代對話、且有自然的延續,需要仔細衡量建築語言表達的多與少的問題。這種度很難拿捏,這是我們很長時間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也非常有意義。
我比較反對直接把傳統語言或者傳統符號拼接過來,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建築師忽略很多本質的東西,只是看到表面的符號。在中國的建築裏面,要與傳統產生銜接或者繼承,就必須進行創新。融創香山壹號院,採用的是一種立體的設計思路,空間、構圖、元素的採集,都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給予最真實自然的表達。
中國未來的居住方式研究
我們正在深入的探索過程中
院子是中國人居住的一個終極願望,中國人也世代都在跟自然山水和諧相處,在其中醖釀出無窮無盡的生活靈感和詩意。院子所帶來的居住空間的記憶,始終存在於中國人的內心深處。中國人在呼喚適合自己的人居方式,而院落空間和園林建築的原型,更適合中國人的居住品位,是更具有文化自信和生活親切感的選擇。
現代化、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註定勢不可擋。我們雖然不能奢望北京擁有低強度的居住住區,但融創香山壹號院,仍然想要打造一片沒有超高層建築、沒有高強度開發的寧靜平和之地。
由於對香山風景區的容量和頤和園歷史建築周圍的容積率限制,融創香山壹號院是北京低密度住區打造的絕佳機會。所以,我們格外珍惜低密度住區的區位背景,希望儘可能地實現繁華城市地段下的“大庭院社區”,做到“可居可遊,小中見大”。還運用了“多軸多中心,移步換景,控制視線”等手法,打造出了“類園林化”的居住空間。這實則是在堅守建築師創造美好人居的職業操守,堅守首都應有的園林尺度。
建築與自然、傳統與當代的對話,是中國現代住區不可迴避的問題。高層住宅的鱗次櫛比逐漸侵佔了傳統人居的院落感;然而“院”一直是中國人居住的終極願望,是中國人居的詩意向往與傳統追求。融創香山壹號院,令居者在城市都會中心與自然山水和諧相處,在與傳統建築、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之中,醖釀出建築靈感和生活詩意。
本文圖片由融創中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