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張師傅的1萬小時

“微風兒吹在我悶(們)的頭髮節節(尖尖)兒上。”

“河水衝打住(着)我們的連二杆(小腿)上。”

晨曦微露,峨眉山近萬畝的原始森林裏,帶着濃重峨眉口音的山歌叫醒了這片山。


峨眉山某護水員手杵1米長的鐮刀,一邊鋤道,一邊時不時地吼上幾嗓子。這份工作他已經做了9年,是這片原始森林中活躍着的護水工中的一位。今年47歲的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張師傅”,因為巡視14公里動輒60度陡坡的水線他只需要1個小時,讓他在同事們中有口皆碑。

峨眉山,地處四川盆地西南,是全國優質天然水源地之一,此處降雨豐沛,山頂一年積雪七個月,大量雪水和雨水經峨眉山植被淨化,滲入地下,透過地質層形成無污染的山泉水。

“他們説您是峨眉山41.9萬人的水塔”,聽聞如此評價,張師傅丟下一句話後,又轉過頭貼耳傾聽7號檢修井的設備運作,“雖然我們的檢修井都會自動報障,但我每天還是會檢查一遍,畢竟進嘴巴的事情,要把細。”

在旁人看來枯燥而孤獨的巡線工作,張師傅堅持了1萬小時以上。

“仙人”張師傅的1萬小時

1萬小時的蜕變

據記者瞭解,由於近年峨眉山水源在全國水市場中聲望日濃,入駐建廠的國內國際知名企業已達十餘家,但護水員仍然是一份很獨特的工作。“以前剛上班的時候大家都不理解我是幹什麼的,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想喝上好水。”

不久前剛剛發佈的《峨眉山市水產業發展規劃》指出,目前峨眉山森林覆蓋率63.7%,共有大小河流45條,水質常年穩定在II類以上。作為最早一批在此巡山的護水工,張師傅明白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

“我們工作越困難,水源保護就越不困難。”張師傅的解釋讓記者入墜迷霧,他以峨眉山人直槓槓、炒豆子似的口音説,“跑一趟不就曉得了。”

翌日,記者跟隨張師傅巡線2條他負責的水線,位於峨眉高橋兩河口、張溝,金頂腳下。

“仙人”張師傅的1萬小時

頭戴草帽,手拿長柄鐮刀,腳踩軍綠膠鞋,負一個大揹包,這是張師傅巡線的日常裝扮。

張師傅本是峨邊人(與峨眉山毗鄰),18歲來到峨眉山腳,也算是喝峨眉山的水長大。在做護水工前,他做過六七年建築工人,能吃苦,但因工作離家遠、不穩定,也就動了改行的心思。

2013年,國內飲用水廠商發現此處的優質水源,落地建廠,工作機會就到了家門口,巡山護水的工作一干就是9年。剛開始不習慣,單程得花2小時,如今已駕輕就熟,1個小時左右就能抵達水源地。

“我只是每天爬山、巡線、管好水,其他的我不想。”張師傅説。

“仙人”張師傅的1萬小時

管好水就要進山當“仙人”

“河北出響馬,山東出好漢,四川出神仙,紹興出師爺。”

峨眉山從南北朝始便是佛道昌盛的地方,這裏的人文積澱,賦予了它不一樣的價值。峨眉山“十四五”水產業規劃要求,對峨眉山水源地進行“保護性開發”,但是要傳承峨眉山水的價值,在張師傅看來,並不容易。

“比如説我們護水員走的路,不能修,只能每天用鐮刀砍(雜草),一天不走,就沒有路。”張師傅告訴記者。

“每天徒步巡護兩處水源地,上午、下午各一次,主要是巡查以及更換水源地監控電池,全部加起來走大約14公里山路。”説起每天的工作內容,張師傅如數家珍。

“仙人”張師傅的1萬小時

因為要給水源地的監控更換電池,他每隔兩天要揹着20斤重的蓄電池上山下山,行進途中,時而穿梭于山林,時而需要踩着亂石跨越溪流。

“為啥我們巡線就不能修條路?”“為啥不能給取水點通電?”步履輕鬆的張師傅面對記者一路上的問題,都如此回答“不能。要自然,不要方便。”

葛洪《抱朴子》中稱:“青城山、峨眉山、綏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歷史給了峨眉山仙山的地位,在此工作的護水員用自己的方式守護。

“保護水源,就是不能砍樹、不能修路,不能通電,就是要進山當‘仙人’。”張師傅告訴記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9 字。

轉載請註明: “仙人”張師傅的1萬小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