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道是可道的,還是不可道的?宇宙來源何處?何謂人生,如何面對順逆?如何才能得道……這些問題就在孔子與老子的這段對話裏。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孔子壯年時第二次去洛陽拜見老子。老聃那時依然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工作依然忙而有序。孔子這一次見老子,已經沒有了13年前時的青春鋭氣,不再請教仁義的問題,而是如何得道的問題。老子告訴他説,你現在急匆匆專誠問道,我這邊急匆匆整理案牘。不如你先回到驛館休息一下,我們再來論道罷。於是孔子回到驛館,幾天後又來到了老子的家裏。

孔子説:難得您休假,敢請論道?

老聃説:若需論道,皆需持齋守戒,靜心守神,把所謂真才實學扔到一邊。不然,你心中滿滿,如何裝得下“道”?

道,幽然冥然,深邃廣大,真不知從何談起。但我可以給你説一下它的大概。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孔子道正襟危坐,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老聃説:“你的所謂道,指的是仁義吧?你重視實踐,又有犧牲精神,固然可嘉。但我所説的道,不是仁義之道,而是自然大道。先説説生命的來源吧!宇宙之初,混沌若雞子,幽冥的世界裏,突然有一天轟然炸裂,鴻蒙初判,天地分離,世界一片光明。於是萬物生髮,其間一切有條有理的存在,無不來自那個無名無狀的渾沌 。在此宇宙間,陰陽二氣化生內神,合成外形,生命由此誕生。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此間的一切生命,都是有形有狀的,這就是無形生有形。道為何物?道就是那個混沌前的狀態,稱之為“無”,這是道的存在方式之一。混沌中生出的一切都是有形有狀的,這種“有”,是道的另一種存在方式,無和有,是道的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同出而異名,而已。但不管哪種存在方式,道本身永遠都是無形無狀的,道生萬物,為天地母。

此後,物物相生,都是有形的物物相生,代代相傳。而這種物物相生,都是有形生有形的持續生髮,動物繁衍動物,植物繁衍植物,都是有形有狀的。形與狀穩定後,各循其道,各生各的,有條不紊,宇宙充滿生機。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孔子問道:鳥獸也有道嗎?

老聃道:你注意到了嗎?獸類有九竅,頭七尾二,此類皆為胎生。鳥類卻只有八竅,頭七尾一,此類皆為卵生。同樣是生命,卻有不同。各隨其因便是道。道是無形的,看不見, 摸不着,説不明。道啊,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你説它來了,卻不見聲響;你説是走了,卻不見離去,它沒有居所,沒有門房,四面通達,廓然無際。天若是不知從“道”那裏獲得什麼,它就不會那麼高遠;大地若是不知從那裏獲得什麼,它就不會廣博;日月若不知從道那裏獲得什麼,它們就不會運行;萬物若不知從道那裏獲得什麼,就不會繁茂。這就是道啊!所以,得道者明,昧道者昏,那些順道而行的人,耳聰目明,思慮通達,四肢有力,雖然用心但不為心所累,應對自如而不偏執。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孔子問道:智慧是否出於博學?既是道生一,一而再,再而三,那麼,您所説的道,是可以增減的嗎?老聃説:博學不等於真知,善辯不等於智慧。博學與善辯屬於小技,不是大道,君子不屑一顧。聖人務於道,道是虛空無限的,任你添加,不見其多;任你減損,不見其少。它浩浩然若大海無涯,巍巍然若崑崙莽蒼,無始無終,週而復始,恆量循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道,此道乃是聖人之道。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孔子問:堯舜時天下和順,桀紂時天下大亂,這是得道與無道的結果嗎?

老聃道:人活天地之間,無論壽命幾何,總是要歸於原本,返回老家。從根本上來説,生命無非就是一口氣罷了。氣短或氣長,只是氣的聚合長短不同而已,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匆匆的時光,轉瞬的生滅,談什麼桀紂與堯舜的是是非非!瓜與果,所不同者,木本、草本而已。但同屬植物,生長規律一樣。人類比瓜果複雜些,除了生物性,還有一重社會性 ,但也可以用年齡大小來區別。所以聖人遇到這樣的褒貶評價,不置可否,好評不喜,惡評不煩。能調整自己,便是德;能無心而適應,這就是道;德與道便是帝業興盛的憑藉,王侯興起的規律。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孔子問道:如何理解您的貴生輕死宏旨?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 。

人這一生一晃就成了過去!勢不可當,新秀登場,老朽下台,如此而已。當初投生時,無形變有形;現在返本,有形變無形。老生常談罷了,面對生死,順其自然,無需悲之,哀之,死是生的開始。相對於生,死只是解脱了形體的束縛,最終歸於本原!這是很簡單的事情,並非體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所以,真正體悟大道的人既不關注,也不議論。

道不可能通過傳言而得到,守注沉默,勝過雄辯。不如塞耳閉目,內視內聽,才有可能得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6 字。

轉載請註明: 讀懂《道德經》,從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一段對話開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