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湘遊丨楚南勝境之法相洞天 武岡法相巖公園

武岡寶方山西麓的法相寺和法相亭。

武岡法相寺旁的古樟,整個寶方山最大的一棵古樹。

武岡寶方山上的林間小道。

武岡寶方山上的林間石柱,被市民奉為神石。

武岡寶方山上的林間石林。

武岡寶方山上天然石洞,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武岡寶方山下的法相巖迎陽洞洞中,市民自發供奉了一尊觀音菩薩。

被譽為詩、書、畫、印全才,湖湘文化當代傳人與開拓者武岡名人李潺手書的“法相洞天”。

武岡寶方山下的太保洞洞口,成為市民夏日避暑勝地。

武岡寶方山法相巖摩崖石刻:《金剛般若經》偈語。

位於武岡二中校園內的南宋有名的文學家樓鑰手書“碧玉簪”石刻。楊運焰/攝

武岡寶方山法相巖太保洞前的廣場。

武岡城東有寶方山,一名寶勝山,又名資勝山,總之,這是一塊寶地,一處勝境。古代武岡寺廟眾多,寶方山上也有寺名法相寺,因寶方山底著名的法相巖而得名,現存。

法相,佛教上泛指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僧道也稱天尊的莊嚴寶相為法相。天尊是道教徒對道教覺行圓滿得道者的尊稱、也是佛教徒對佛的尊稱。法相寺自然以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為主。

寶方山上古木參天、奇石林立;山下八洞相連,洞內流水叮咚,石鐘乳千奇百怪,其中有一洞向天敞開,故洞內陰陽分明,被古人譽為都梁十景之一:法相洞天。歷代文人墨客往往在此流連忘返。唐朝以後,這裏摩崖石刻遍佈,其中有一幅四十字《金剛般若經》偈語,出自宋開禧三年(1207年)都梁郡幕官吳中之手。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大乘佛教《金剛般若經》的重要經典。在佛家眼裏,凡所有外在的相——包括形態、聲音和顏色,皆是虛妄。前四句告誡人們,拜佛不是拜有形有色有聲的相,而是要拜智慧;見如來要見到佛的智慧才算是真見到佛。一切諸相都是虛妄的,不要執著於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會隨順而變。如果能夠照見各種現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一切因緣聚合的現象、事物,都不是永恆的,就像夢幻泡影、露水閃電一樣,轉瞬即逝,變化無常。

法相巖實至名歸,成為有楚南勝境之稱的武岡重要景點。1984年,武岡縣政府將寶方山建成法相巖公園,總佔地面積12.77公頃。

法相巖公園風光奇特,歷代文人對法相巖的爭相稱頌,在石壁上留下了無數題刻。草、楷、隸、篆,相互生輝。尤以唐、宋、明、清代為盛。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和著名書法家、翰林學士樓鑰,明代監察御史曹一葵與進士潘應鬥,清代州牧席芬和拔貢舒作揖等留下了許多名詩佳詞。眾多的摩崖石刻,既是書法藝術的瑰寶,也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史學價值,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文化藝術寶庫。勿怪乎,此山名寶方山了。

法相巖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奇石異。地上古樹參天,綠蔭如蓋,是一個奇特的陵園式石林公園。法相巖洞內石鐘乳、石筍遍佈,千姿百態,景象萬千,無一雷同,形成40多處形彩各異的景點,其中“石馬戀槽”“五蛇出洞”“玉女妝台”“珍珠塔”“瞻花樓”“巖中飛瀑”“擎天一柱”“覓海龜”等十餘景點最引人入勝。

1938年,著名的黃埔軍校第二分校在這裏落成,至今留有中山堂、李明灝將軍別墅等景點;加上山頂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這裏也成為紅色旅遊研學目的地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武岡二中與法相巖毗鄰,黃埔軍校二分校舊址中山堂、李明灝將軍塑像等景點位於校園之內。武岡二中的前身是李明灝將軍創辦的洞庭中學,寶方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賦予了武岡二中這所湖南省級重點中學以歷久彌新的人文光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3 字。

轉載請註明: 網約湘遊丨楚南勝境之法相洞天 武岡法相巖公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