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木塔鄉:文化為魂彰特色 美麗鄉村入畫屏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初冬時節,走進東至縣木塔鄉,羣山翠綠如春,河水清澈如鏡,大自然的豐厚反饋,千年流淌的文明印記,這裏的美麗鄉村宛如世外桃源,款款入畫來。

近兩年來,木塔鄉堅持文化為魂,着力厚植特色文化優勢,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文旅特色小鎮。

聚焦生態文化,打造綠色鄉村

“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美麗鄉村建設首先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該鄉美麗辦主任湯宗良介紹,木塔是林業大鄉,國土面積24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9.8%,生態資源豐厚。鄉村要美,生態美是基礎。近幾年來,木塔鄉通過宣傳教育,着力培育公眾的生態文化理念,推動全民生態文化自覺。全力推行“林長制”“河長制”,強化山水治理措施,讓山更綠、水更清。建設綠色村莊,保護村莊古樹,合理規劃植綠,創建美麗庭院。發展綠色特色產業,推進全域綠色發展。從而讓綠色和諧的美麗鄉村建設成效彰顯出來。

如今,青山綠水間,茶園、公園、菜園,滿眼葱蘢;茶香、稻香、花香,遍地飄香。

村旁有古樹,河中有碧水,房前有花園,屋後有菜圃,美麗又精緻。“現在的村民,生態文明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鄉村美、詩意濃,文明和諧的社會新風尚吹遍曠野,遊人接踵而至,產業欣欣向榮,遠方也離我們越來越近。”大田村支部書記方德華感慨地説。

激活歷史文化,留住鄉愁記憶

“我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彰顯鄉村文化內涵,提升美麗鄉村品位。”木塔鄉文化站站長儲麗君介紹,木塔鄉歷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村落形成,現在古村落眾多,其中有橫山、黎痕2個省級傳統古村落,1個木塔口國家級傳統古村落,歷史文化遺存深厚。木塔鄉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加強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打造了三個省級、國家級傳統古村落歷史文化景點。加強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維修和打造了古徽道、古石拱橋、古建築、古井、古巷道等歷史文化微景觀200多處。復建了省級非遺“雞公調”“平安草龍燈”隊伍,建起了傳承具有本地區歷史文化特色的4支“十番鑼鼓”隊伍,以及蘇村業餘黃梅戲劇團,同時維修保護了四座古祠堂,修建起一批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和廣場,為歷史文化傳承和羣眾性文化活動搭建平台。建起了黎痕鄉愁館、大田江南農具博物館、蘇村蘇軾文化園等歷史、民俗文化展館,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留住鄉愁記憶。

如今,古祠、石橋、徽道,徽風皖韻撲面而來;龍燈、民歌、鑼鼓,優秀文化傳承有聲。

行走在木塔鄉的村頭巷尾,無不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優秀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不僅扮靚了美麗鄉村,同時也滋養了鄉風文明。”榮興村退休幹部賀琳説。

挖掘紅色文化,唱響“紅旅小鎮”

木塔鄉因皖贛三縣交界的地理位置和山區地形,曾一度成為方誌敏等領導的中共信江特委、贛東北省、閩浙皖贛省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央紅軍的七軍團、九軍團湘江突圍出來的一部,及本省紅十軍等都曾到木塔地區休整、作戰,先後有一千多名先烈血灑這塊熱土。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近兩年來,木塔鄉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創建‘紅旅小鎮’的重要推手。”該鄉黨委書記陳大聖介紹,木塔鄉深入挖掘本地區紅色史資料20餘萬字,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新建了3A級紅軍紀念館景區,維修了抗日先遣隊指揮部等紅色機關舊址4處,修復了紅軍碉堡、戰壕、烈士殉難處等紅色遺址遺存10餘處,打造了祥林少共特支等紅色廣場5處。紅色景點遍佈全鄉,同時繪製了紅色文化牆7000餘平方米,不僅營造出革命老區鮮明的紅色文化氛圍,也擦亮了“紅旅小鎮”品牌。

走進美麗紅色木塔,看到的是連線的紅色景點、紅色微景觀、紅色歷史文化牆,聽到的是隨處詠唱的紅色歌曲和人人會講的紅色故事,感受的是“革命老區勇於奮鬥”“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博發動力。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厚重而鮮明的文化特色,不僅提升了美麗鄉村的氣質、夯實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增進了廣大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為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汪有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7 字。

轉載請註明: 東至縣木塔鄉:文化為魂彰特色 美麗鄉村入畫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