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中國,歷年來都會出土大量的文物,這些文物或因貪念、或因保護、又或因喜歡而被掩埋地下,一次次的發現不禁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但是“時間”卻不能保護文物,反而在“時間”的“洗禮”中慢慢被忘記或損壞!黃河鐵牛出土已有32年之久,卻露天擺放無人看管,弄清楚之後原來是因為不能動!
1989年8月,考古學家們在蒲津渡遺址中發掘出黃河古道東岸處的4尊鐵牛。這4尊鐵牛是頭西尾東,面相河橫向排列2排,呈伏卧狀態,高度達1.5米,長度在3.3米,形象很逼真!經過考證,這是唐代開元鐵牛,位於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建造時間大概在唐開元十二年,為何建造這些鐵牛呢?只因穩固蒲津浮橋,用來維繫秦晉交通,到元朝末期時橋體損毀,但是這些鐵牛依舊在此,長此以往下去,便被稱之為“鎮河鐵牛”!
如今被考古學家們發掘之後卻露天擺放並且無人看管,這令人好生奇怪!既然是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文物,為何不存放在博物館中珍藏,而是露天擺放呢?難道不害怕有人趁夜黑風高之時將其盜取嗎?事實上,專家們既然選擇露天擺放必然不會擔心有人前去盜竊!因為這是用鐵鑄造,經過多年的沉積,重量不是一人、兩人可以隨意盜走的!
之所以選擇露天擺放是因為“不能動”!這裏的不能動當然不是鐵牛會“動”啊,而是不能用外界力量來挪動它們!因為當年橋體坍塌之後,黃河變遷,最終被泥沙掩埋,被泥沙以及河水常年衝擊導致鐵牛大面積地生鏽,一旦搬運會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了保護文物只能暫且將其露天擺放,但是雨水衝擊也會對鐵牛造成傷害啊!這種傷害和被全部損壞相比那種更輕呢?
對於文物的保護文物局還有待研發出更多正確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