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皇陵建築羣。自朱棣首建長陵,到朱由檢的思陵,這裏埋葬着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來十三陵,是瞭解帝陵文化與明代歷史的好去處。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
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建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風景區。
明代皇陵的營建分為卜選陵址、擬定規制、備料施工等幾個步驟。卜選陵址是陵寢營建的首要環節,一般要“外觀山形,內察地脈”,選出 “風水吉壤”,最後由皇帝裁定。
明成祖朱棣將皇陵選址於此,正是由於此處西北東三面有虎峪山、蓮花山、史家山、天壽山、蟒山,南面寬敞,山間眾溪匯聚於陵前河道後注入十三陵水庫,此處被稱為“負陰抱陽,背山面水”,並且天壽山南側的虎山和龍山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朱棣便親定此地為修建皇陵的萬年吉壤。
明十三陵陵寢佈局不是按照《周禮》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於主脈,卑者居於從脈的佈局排列的。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於天壽山主峯中部,也就是龍脈的正中,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
這裏的13座帝陵,或華麗或簡樸,皆與當時國力或帝王遺昭有關。
十三陵中長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
長陵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宮修建就歷時四年。
明長陵地面建築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帝陵,配殿、明樓、寶頂俱存。歷經近600年,仍然金碧輝煌,彰顯着九五之尊的氣魄。
當時由於技術有限,保護意識薄弱,大批文物被毀,定陵的發掘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自此,國家規定了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明朝滅亡後,李自成為籠絡人心,將明思宗安葬於此,思陵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盜的陵寢。
歷經276年基業的大明王朝,即使曾苦心孤詣地尋找吉壤,到頭來也改變不了江山易姓的結局。
一座十三陵,一部明帝史。長陵、永陵、定陵以其宏大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明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最後德陵、思陵的簡樸,真實地記錄了明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
如今,來十三陵,不僅可以欣賞這裏的自然風景,還能感受奇絕的帝陵文化與明朝帝王們的傳奇歷史。這樣的明十三陵,期待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