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
祖先一直在記錄華夏兒女的歷史,
一部部典籍薪火相傳,
讓精神的血脈綿延至今。
大年初一,
《典籍裏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
“當代讀書人”撒貝寧
與倪大紅扮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對談,
帶你穿越千年,
去到《尚書》裏的中國。
華夏九州從何而來?
《尚書》這樣記載
《尚書》被稱作“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中華大地為何有“九州”之稱?
伏生講解了《尚書》中的篇目《禹貢》,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短短數字,
千年前大禹分定九州的壯闊圖景,
如在目前!
在節目中,
演員重現了大禹與先民治水的場景,
他們僅有簡陋的治水工具,
卻不畏洪水氾濫,誓要天下安寧,
披九山,通九澤,
決九河,定九州。
一幕幕,
讓我們看到華夏先輩
如何不畏艱難、披荊斬棘、開拓文明!
“願我華夏民族自此生生不息!
願九州生民永世昌寧!”
聽到這句話,
身為華夏兒女,怎能不熱血沸騰?
“我一生護《尚書》
還於天下,無憾矣!”
如果《尚書》在歲月流轉中失傳,
千年前華夏先民這些激動人心的故事,
我們今天可能無從知曉,
而《尚書》得以流傳至今,
不能不提捨命護書的伏生。
伏生壯年時為秦朝儒學博士,
經過秦時焚書和秦末動亂,
《尚書》僅存伏生一部家藏,
他為躲避戰亂,保存《尚書》,
與妻子兒女離開咸陽回山東老家。
途中,兒子為護《尚書》
與亂兵以命相搏而亡,
妻子也挨餓受凍,死於荒野。
老人講到此處,
撒貝寧忍不住落淚。
伏生千辛萬苦回到家鄉,家鄉也遭戰亂,
他只好將《尚書》藏在老宅的牆壁中。
外出避難,
二十餘年顛沛流離,
他無時無刻不掛念家中所藏《尚書》。
然而,待天下安定,
伏生回到家園,發掘牆壁,
發現書簡竟然多已朽毀 ,
完整的篇目僅餘二十八篇。
“我一生護《尚書》,
《尚書》卻因我殘缺大半,
我愧對先人!”
老人自責嗚咽的樣子,讓人心痛!
後來,漢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錯到山東,
聽伏生講《尚書》,
《尚書》得以保存、流傳。
“我一生,
讀《尚書》、護《尚書》、傳《尚書》,
而今將《尚書》還於天下,
我已無憾矣!”
説到這裏,伏生不禁問撒貝寧:
“不知《尚書》在後世流傳如何?”
看着老人眼中的殷殷期盼,
誰能不心中一動?
所幸,後世沒有讓老人失望:
西漢時,孔子後人孔安國推廣古文《尚書》,
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獻古文《尚書》,
唐代以青石刻《開成石經》,
其中便有《尚書》
……
歷史的長河中,
無數學者先賢接力守護。
最後,伏生跟隨撒貝寧來到現在的圖書館,
前來參觀的孩子們仍會背誦《尚書》篇目,
伏生眼含熱淚:
“《尚書》有了你們的傳承,我放心了!”
離開前,“古代護書人”伏生深深回眸,
滿含先輩對後世的囑託。
“當代讀書人”撒貝寧鄭重行禮,
擔當起後世傳承文化血脈的責任。
作為華夏兒女,
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
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
答案也許就在
這些世代相傳的典籍裏。
讓我們一起
打開典籍,對話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