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千米,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峯老君閣海拔1260米,羣峯環繞起伏、林木葱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峯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景區內外,天師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峯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測到的數據)。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峯”“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説。全山有36座山峯,諸峯環繞狀如城廓。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羣洞、天橋奇景等。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1875~1909年)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峯夾峙。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羣,唳于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卧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峯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巖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枱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峯絕頂(即彭祖峯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徵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台高10.37米。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誠招 “三農調研員”,主要從事有關農村發展方面問題的調研和法律援助、是針對涉農問題及項目重大選題的調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