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閩浙交界處的福寧州(今寧德境),負山臨海,被稱為“閩頭浙尾”“閩浙鎖鑰”“海涯屏藩”,是福建通往浙江的大門,明代閩東人民為了抵禦倭寇侵擾,歷史上曾先後興建了近百座城堡,為當地留下眾多重要文物遺蹟,也流傳着不少英雄史詩。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位於柘榮、福安和福鼎的古堡。
1
柘榮雙城城堡(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上城舊名東安堡,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下城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座標地點|
上城位於柘榮縣雙城鎮龍溪上游東北側,下城位於龍溪下游西南側
柘榮縣雙城城堡下城,為福寧州泰安社統領明開國功臣袁天祿所築。明正統六年(1441年),福寧縣“主簿王純以其地山寇出沒,奏設巡檢司於此,以警備之。”上城系軍門劉燾、分巡舒春芳下令所建,官府撥銀100兩補助建設。下城與上城隔溪相望,合稱“雙城”。其中,下城城堡是閩東第一座石頭城堡。
史載,柘榮古稱柘洋。明代,閩東地帶常有倭寇侵擾。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進犯,攻破柘洋與霞浦交界的“桃坑寨”,殺死駐兵11人,而後伐竹為梯,連續攻打柘洋城堡11天。守城民眾依託堅固的城堡,以弓箭射殺和投擲石頭、設置鹿角柴等方法奮起還擊,打死打傷倭寇無數。倭寇攻城未能得逞,遂往桐山方向逃竄。柘洋民眾尾隨其後,活捉倭寇10餘人。柘洋石城堡的抗倭戰績,大大激勵了閩東人民抗倭的鬥志,之後福寧州沿海地區紛紛仿效,相繼修建起57座御倭城堡。
2
福安廉村古堡(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座標地點|
福安市廉村
廉村古堡大致呈橢圓形,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約300米,周長約1200米。現存城牆大部分保留完整,堡牆外壁均用河卵石包砌,內為夯土,壕溝均為塊石疊建。沿溪東城門為條石構成的拱門,在條石券頂的內外各架設半邊瓜楞形石柱。西城牆上有古碑一尊,上書“癸水”,大字深鐫,乃朱熹之手跡。目前尚存有城門6處,現分別命名為廉門、忠門、孝門、禮門、義門、信門,自入口起逆時針命名,其中沿溪東北兩個門歷史上原名葫蘆門和德興門。
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猖獗,在福安各個地方流竄。廉村人為了保衞家園,從第二年始,建造古堡以防倭寇進犯。明代中期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襲,以及鄭成功與清朝的對抗,都對處於東南沿海的廉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
福鼎太姥山瀲城古堡(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座標地點|
福鼎市太姥山鎮瀲城村
瀲城自古就有抗擊外侮、保家衞國的光榮歷史。明清時期的瀲城,位居沿海要衝,屢有倭寇進犯。瀲城古堡,為抗禦倭寇,朝廷委派官員監建,由王、葉、楊、劉等幾個大姓分段建城堡。城堡呈圓形,磚石結構,繞村一圈,周長1127米,高5.67米,厚4.67米。
清乾隆八年(1743年),楊家溪巡檢司移駐瀲城,瀲城的防禦設施得到進一步提高。該巡檢司最早設於福寧州九都蔣洋(今屬福鼎市磻溪鎮),明洪武二年徙駐福寧州十一都大篔簹(今屬福鼎市店下鎮),後遷移至秦嶼堡,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遷到五六都楊家溪。乾隆八年楊家溪巡檢司遷到瀲城,改稱瀲城巡檢司,簡稱瀲城司。
4
福鼎沈青城堡
始建時間|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座標地點|
福鼎市管陽鎮小高原沈青村
福寧州蘆門巡檢司原設於桐山(今福鼎市城區),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遷徙到本州二十四都蘆門(今福鼎市管陽鎮沈青村)。沈青蘆門巡檢司城堡依山而建,城牆周長507米,均為毛石塊砌造。西半城處平地,東半城依山巒,亦稱“沈青半爿城”,故南北分別設側門,正面西向不設城門。嘉靖末年,蘆門巡檢司移駐桐山,沈青城堡便成為單純的鄉村防禦城堡。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作亂,蘆門城堡的抗倭行動得到了本地民眾的大力支持。鄉紳和普通百姓積極出錢出力,軍民同仇敵愾,不斷加強防禦設施的建設,強化地方武裝力量。蘆門城堡在明中後期的抗倭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巡檢積極練兵並持續修繕城堡,軍事上聽取朝廷調派,在戚繼光麾下將領學習治軍作戰經驗,集官軍和民兵之力,守好蘆門城堡,保衞本地百姓,抵禦倭寇。
5
福鼎官城古堡
始建時間|
明朝
座標地點|
福鼎市沙埕鎮官城村
官城古堡位於沙埕下片區沿海突出部的官城村。
官城人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從平潭島和石獅遷居到這裏來的時候,即發現在了無人煙的半島上卻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堡,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城堡內的面積約有百餘畝,城堡分東門和西門,牆厚約六、七米,由塊石和條石徹成。
傳説1658年,鄭成功率領大軍二十三萬,北上時在福寧洲(沙埕港、南鎮鼻、官城鼻)駐留,其中數百名官兵駐守在官城城堡內,是當時打仗時的指揮中心,“官城”也因此而得名。
在官城的南門,有一段古堡殘垣。古堡上青苔密佈,榕樹成蔭。官城的南門如今成為了村民們休憩乘涼之處。官城古堡始建於明朝,當時東南沿海倭寇猖獗,百姓築牆抗倭。明萬曆年間的《福寧府志》、清乾隆年間的《福寧府志》對官城周邊抗倭古堡均有記錄,獨對此堡並無記載。清嘉慶年間成書的《福鼎縣誌》在建築條目下只載有:“……官城堡,俱在四都永澳東十里……”
凝望着這面城牆,眼前浮現起官城人民英勇無畏的身影,耳邊彷彿又響起了那慷慨激昂的抗倭之歌。
6
福鼎冷城古堡
始建時間|
明嘉靖年間(1522年)
座標地點|
福鼎市秦嶼鎮冷城村
在福鼎市秦嶼鎮西北角,有一座幾乎被人遺忘的古堡叫冷城古堡,據《福鼎縣誌》記載,冷城古堡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是當地族人為抵禦倭寇而興建的。至今,古堡內還住有百餘户人家,但由於年代久遠,一些建築已漸漸被水泥磚瓦所替代,唯有整座城牆依然完好如初。
冷城古堡城牆周長1127米,由自然石和溪卵石疊砌而成,高5.6米,底厚4.6米,依地勢而築。由於北面靠山,整座城牆僅開有東、南、西三個城門,每個城門寬不足2米,高不足3米,僅可供馬車通行,所有大宗貨物都得在城門外拆分運入。
據介紹,古時,城堡內有大宅20餘座,城倉10餘間,廟堂、戲台若干,小巷甬道縱橫交錯,置身其中如入八卦陣不知所向。由此可見,這座當年位於閩浙交界的冷城古堡有過繁華景象,而這繁華又與“堅不可摧”的城牆不無關係。
7
福鼎
石蘭古城堡
始建時間|
明萬曆8年
座標地點|
福鼎市硤門畲族鄉石蘭村
石蘭,位於硤門畲族鄉雙獅山後脊,處在福鼎與霞浦交界。清《福寧府志·建置志》作“石瀾”,《福鼎縣疆域圖》中標有“石蘭村”三字。明代建堡,清嘉慶版《福鼎縣誌》作“石蘭堡”。
清嘉慶版《福鼎縣誌·城池》載:“石蘭堡,在十一都。”石蘭堡2008年文物普查時列入福鼎市文物保護單位點。元末明初,倭寇作亂沿海,石蘭村大部分基業被毀,族人被迫離鄉。第二始祖鄧五公,字斯禮,復來居住,於明萬曆8年依地形建成環形城堡長500多米,設城門1個,坐東南朝西北,通城內巷1條,通城外巷3條。現城門內高2.7米,外高4.7米,內寬約1.5米,外寬約15米,長約5米。門口平台70多平方米,從山下有石階通往城門口,石階約300多米,有部分城門牆長90多米,其餘埋沒於地裏,或被樹林掩蓋。石蘭裏城牆尚存,與山勢連為一體。有慄豆藤,生長石蘭古城牆之上,宛如一條蛟龍破牆而出,橫跨於城門口上前方,古城牆與古藤融為一體,體現古堡的歷史與滄桑。石蘭明代御倭石城堡,是福建沿海一帶城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禦外侮的見證。
時光流轉,滄海桑田,
以山為鄰,以海為界;
一段城牆,見證千年古城的血雨風霜,
一座古堡,綿延了上千年的流水光陰;
閩東古堡,不僅僅是寨堡,
它是閩東人民心中一道永遠的鋼鐵長城,
更是不屈不撓抵禦外辱的精神象徵。
來源:福建紀檢監察、寧德市紀委監委、霞浦縣紀委監委、印象福鼎、福鼎論壇、網絡、福地炎黃、福鼎新聞網
作者 | 何焱紅 陳永遷
圖片 | 陳永遷 鄭德雄 林峯 魏高鵬 江山美 陳恩進 郭建平 黃偉江 林慧 盛文峯 王龍華 自由飛翔的博客
審核:黃陳耿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