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又名洛陽花、富貴花,是中國特有的花卉之一。古人即稱牡丹為 “國色” 、 “國香” 、 “國豔” 、 “國貌” 等,是觀賞花卉中無可比擬的上品, 所謂 “花中之王” 。
歷代詩人畫家有着無數讚美牡丹的詩句和畫作,意義不僅在於牡丹美麗的外表還在於寄託詩人、畫家的美好情感。牡丹也是國畫大家陳半丁最愛畫的花卉題材之一,他的作品迄今猶為人們所珍視。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擅長花卉、山水,兼及書法、篆刻。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會會長。代表作品有《盧橘夏熟》、《高枝帶雨壓雕欄》、《惟有黃花是故人》、《赤壁夜遊圖》,《莫負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展覽。有《陳半丁畫集》、《陳半丁花卉畫譜》、《當代中國畫全集·陳半丁》行世。
清光緒二年(丙子1876)陳半丁出生於浙江紹興柯橋的中醫世家。他6歲喪母,9歲喪父,幼年失學,生活悽苦。他在《自傳》中説自己15歲時就迷上了繪畫“嗜書畫入骨,飢餓尤不顧也”。
1 .吳昌碩親授
1894年其表叔吳隱自上海回紹興,因嚴信厚家拓《七家印譜》缺少人手,遂將陳半丁帶至上海嚴家做夥計。當時,大畫家吳昌碩先生也經常出入小長廬館,見此青年人十分好學,深為厚愛。非但自己親自傳授,還將其介紹於好友任伯年,蒲作英。自此,好學的陳半丁如渴者臨井,他向吳昌碩學習書、印、大寫意花卉;向任伯年學翎毛、人物;向蒲作英學山水。在海派藝術之大洋中,年輕的陳半丁以自己的努力,汲取各種風格的營養,夯實了自己的藝術基礎。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嚴信厚之子嚴子均邀請陳半丁到他家作畫。當時嚴子均任寧波會館董事,會館中很多任伯年的畫需要複製,於是陳半丁便在嚴家臨摹任伯年的畫作。一日他正在作畫時被金城所見,金城很是欣賞,打算邀請陳半丁同來北京。陳半丁到北京後,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後因肅親王善耆要為吳柳堂侍御畫像,金城將陳半丁推薦到肅親王府,肅親王對他大為賞識。1922年,肅親王在旅順故去,陳半丁為報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連兩次舉辦個人畫展,賣畫款數十萬(舊幣),全部用作肅親王靈柩返京的費用。“國人舉辦畫展,陳半丁蓋為開創的第一人”。
陳半丁從肅親王府出來後,開始時賣畫生意頗不如意,這種情況持續到1910年。這年他邀請吳昌碩來到了北京。吳昌碩來京後,盤桓數月,將陳半丁推介於當時的北平藝術圈,並親自為陳半丁訂立畫潤,吳昌碩的大力推介使陳半丁聲名鵲起。
齊白石與陳半丁同在北京,二人對於彼此的藝術也是惺惺相惜。齊白石還將自己的三子齊子如送到半丁門下,成為陳半丁的得意門生。
2 .與張大千趣事
30年代的一天,北平城裏的10餘名畫家舉行雅集。在宴會上、年齡最大、名望最高的大畫家陳半丁老人興奮地宣佈:他新近搜獲到清初著名畫家石濤和尚的一部畫冊精品、精美非凡、世所罕見,為此他特地邀請北平藝苑名流第二天晚6點到他家中鑑賞。受到邀請的有中國畫學會會長周養閹以及著名畫家黃君壁、馬晉、王雪濤、於非闇、徐燕孫等。
眾所周知,張大千是個石濤迷,未獲邀請的張大千豈能放過此次見石濤真跡的機會?因而不等陳半丁相邀,第二天下午3點張大千就直趨陳府求見,毫不客氣地當面請陳半丁出示藏畫觀摩。到了6點多,貴客齊集後,陳半丁先在宴席上講了一通開場白、自稱幸獲名跡、不敢私秘自珍,願為友好共賞。張大千被擠在這批名流的外圈,等陳半丁捧出寶貝畫冊、剛剛展示,張大千就不由自主地大聲叫起來:“是這個冊子啊!不用看了,我曉得!”陳半丁被這個年輕人的狂妄急躁弄得很生氣,於是他學着張大千的四川口音説:“你曉得,你曉得啥子嘛?”陳半丁想,我畫冊還未全打開,你怎麼曉得?
但這時張大千卻不慌不忙地講出,此畫冊第一頁畫的是什麼,第二頁畫的是什麼,題的什麼款,用的什麼印章,如數家珍、一一道來。陳半丁與眾畫家一邊聽張大千講,一邊翻看畫冊,進行核對,發現張大千竟説得絲毫不差。陳半丁與眾畫家十分驚奇、陳在翻看時連眼鏡都滑落到地上了。畫家黃君壁驚異地問張大千:“你怎麼記得這麼清楚?”張大千的回答更使大家大吃一驚。他得意地説:“這畫冊是我畫的,咋個不曉得?”原來,這畫冊是張大千以前臨摹石濤畫風的習作之一,早已流傳失落多年、不知怎麼竟輾轉到陳半丁手裏。張大千臨摹之精、畫藝水平之高,竟瞞過了一代國畫大師與老前輩陳半丁之眼。張大千從此在畫界名聲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