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司馬台長城神秘區域,古北水鎮聯合谷歌打造線上項目
新京報訊(記者 曲筱藝)10月13日,北京古北水鎮旅遊公司攜手谷歌藝術與文化,線上線下同步推出司馬台長城藝術與文化項目,中國女排隊員朱婷還在現場展示了該AR體驗項目。
據瞭解,此次推出的主題頁面 “見微知築識長城”,通過創新技術,在線上打造了身臨其境的長城展,讓人們可以足不出户,在線欣賞司馬台長城的壯美風景,同時還可以深入瞭解長城的歷史、文化、建築細節。值得關注的是,通過360°實景虛擬遊覽,可以“前往”司馬台長城不對公眾開放的區域。比如,通向仙女樓的“天梯”,沿着陡峭的山脊向上延伸,最窄的部分只有半米寬,此處並不向公眾開放。
通過手指接觸的方式,“攀登”最美明長城
目前,該項目展示的內容包括司馬台長城360°實景虛擬遊覽、370幅長城圖像和35個故事等。新京報記者在“觀妙中國”App上點開該頁面,即可通過手指接觸的方式,“攀登”司馬台長城及七座敵樓。無論是石階、城牆還是敵樓內外建築細節,都十分清晰,彷彿就在眼前。同時,畫面配有詳細介紹,比如司馬台長城西段的第13號敵樓,因其二層有塊精美的麒麟影壁,得名“麒麟樓”。通過畫面可以看到,上下兩層之間沒有樓梯,只有一個四方形的小天井,影壁上部有瓦頂,由15塊方磚拼出麒麟圖案。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未來司馬台長城的360°實景虛擬遊覽,還將在增強現實技術的幫助下,讓參觀者深入內部,瞭解更多長城的建築細節和敵樓的內部架構。發佈會現場,可以體驗遊覽司馬台長城西段的五座敵樓。新京報記者點擊之後,便看到敵樓結構,每個內部結構配有詳細的語音和文字解説。
另外,在該主題頁面,還可以深入瞭解長城多方面的知識。比如,長城是如何修建的,何時修建的,有哪些因地制宜的建築設計,不同形式的城牆、敵樓和烽火台,內部建築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傳統與現代的維護方式等,非常全面。正如頁面文字所介紹,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衞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
中國長城是世界上最具標誌性和最受歡迎的文化遺產之一。儘管每年都有1000多萬人參觀長城,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親眼觀看。一位體驗者表示,雖然他爬過司馬台長城數次,但是360°實景虛擬遊覽還是讓他非常震撼,知識點講解也很好,“可以看到長城牆上的許多磚塊上都刻有文字,通過介紹瞭解到,這些文字磚大多來自明朝,當時被用作質量跟蹤的方法。這些簽名包含磚塊的生產地、磚户名和負責的提調官等關鍵信息。”
古北水鎮迎紅葉觀賞季,提燈夜遊司馬台長城
司馬台長城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明長城。業內人士認為,司馬台長城構思巧妙、設計奇特,集萬里長城眾多特色於一體,形成了一段“奇妙的長城”,以險、密、奇、巧、全聞名,有“長城博物館”之稱。1987年,司馬台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項目”。
古北水鎮依託司馬台長城遺留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度發掘,包括歷史事件、英雄人物、軍屯文化、商貿文化、八旗文化、宗教文化、民風民俗等,打造了一個集“山、水、城、堡、寨、屯”於一體的長城文化小鎮。據古北水鎮方面介紹,在拓展司馬台長城遊覽空間的同時,古北水鎮不斷豐富長城文化內涵,推出提燈夜遊司馬台長城活動;創新長城瑜伽,推出長城“八大名玩”活動;豐富長城文化體驗,對長城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
據瞭解,為了更好地保護長城,司馬台長城景區實行預約制限流遊覽,斥資億元用於生態涵養建設,長城腳下河道疏浚拓寬,水系流暢。此外,古北水鎮近年還在研究長城文化相關的研學產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10月中下旬到11月,正是古北水鎮的紅葉觀賞季。無處不在的爬山虎把整個小鎮染得紅彤彤的,紅葉層層疊疊,隨風搖曳,十分可愛。遊客可以登上古北水鎮背靠的司馬台長城,登高望遠,霜染層林,同時還能俯瞰小鎮和遠處的羣山秋色。
新京報記者 曲筱藝
編輯 李錚 校對 陳荻雁
圖片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