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文化名片“火出圈”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休閒

  打卡遊濮陽,你會選擇哪兒?

  可以到戚城公園,尋訪穿越六千餘年的“中華第一龍”,感受“中華龍鄉”“華夏龍都”的厚重底藴;

  可以到範縣毛樓生態旅遊區,“盪舟賞芙蓉,立岸觀河濤”,感受滔滔黃河渲染的如畫風景;

  也可以到南樂縣的田間地頭,聽一場“土味”十足的目連戲,感受以“中國戲劇活化石”為代表的“戲窩子”風采;

  還可以到台前縣夾河鄉姜莊村,住一晚夯土古村落改造的“網紅”民宿,感受“脱胎換骨”後的田園風貌;

  當然,你可以走得更遠,看得更多。濮陽的文化名片不止一張,每張背後都藴含着詩與遠方。

  古老雜技忙“翻新”

  汽笛聲響,寫着“水秀號”的列車滿載千餘名遠方來客駛入站台。5月19日,全國首趟雜技主題旅遊列車從鄭州火車站發車,來到“中國雜技之鄉”濮陽,看“一座城,一場秀”。

  “城”自然是濮陽。濮陽雜技文化起源於春秋,興盛於明清。古人在農閒時以雜耍鍛鍊身體,拿草帽、農具當道具進行表演,隨着技藝提高,形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濮陽雜技。由於古時戰爭及水災頻發,濮陽人在顛沛流離中又將練雜耍賣藝當成安身立命的手段,“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玩雜技,都會露一手”就成為華龍區嶽村鄉東北莊村、濮陽縣清河頭鄉婁昌湖村、清豐縣紙房鄉梅莊村等濮陽雜技肇興之地的真實寫照。

  在東北莊村的仿古小院裏,幾個石墩、一個立杆就裝飾成一個舞台,扯旗、爬杆、撂草帽、叼瓶子等“原生態”濮陽雜技叫好叫座。“清朝時,東北莊雜技就到20餘國演出過。”77歲的喬金生是東北莊喬家班的第六代傳人,他説,東北莊村是“中國雜技南故里”,早在元末明初就有很多“職業”雜技人,劉家班、喬家班、李家班是該村最著名的流派,“村裏的‘土’雜技從過去演到現在,今後也會繼續傳承。”

  坐落在城區的濮陽國際雜技文化產業園內,“一場秀”則是截然不同的模樣。“秀”是《水秀》,因創新叫響全國。作為一台大型雜技劇,誕生於2009年的《水秀》大膽突破藝術分界,將體操、魔術、舞蹈、神話傳説等與雜技完美融合;打造水陸空三棲舞台,融入聲光電等高科技媒介,從形式到內容都可謂“脱胎換骨”。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雜技集團董事長付繼恩這樣描述他發起創作《水秀》的緣由:“傳承、發展雜技文化事業,必須從‘高級打工’變為‘品牌創造’。”

  正如《水秀》所揭示的那樣:濮陽雜技人無需再“跑江湖”,依託現代精品雜技劇目發展產業成為新的底氣。河南省雜技集團、水秀國際雜技產業園、東北莊雜技文化產業園區等一批實力雄厚、集團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的現代雜技企業和產業園區已在濮陽蓬勃興起,正開創雜技演藝、雜技教育、雜技旅遊、雜技衍生品生產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演出運營商前來洽談合作。

  極限運動不冷門

  翻轉、騰挪,騎車的選手在空中劃出流暢的曲線……6月12日上午,2021年全國BMX自由式錦標賽暨全國青年BMX自由式錦標賽在濮陽市體育館開幕。BMX,可以理解成“會飛”的小輪車,為車手在U形池等場地做出各類花式動作而“量身定製”。這個詞彙雖然新鮮,對濮陽人來説卻並不陌生。BMX運動,是極限運動中常見的一種,而早在2019年,中國極限運動大會就花開濮陽。

  極限運動與濮陽結緣,還得從雜技説起。攀巖、衝浪、滑板、小輪車等極限運動項目被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後,我國面臨着相關訓練競賽水平落後、人才培養不足等明顯短板,跨界跨項選材應運而生。濮陽雜技演員因在力量、平衡、柔韌、協調等方面有底子,訓練極限運動和高山滑雪等項目時具有先天優勢,為奧運會人才儲備帶來滿滿的驚喜。

  2017年9月7日,50名濮陽雜技健兒赴京參加滑板、小輪車等項目集訓,成為“跨界選材”中首支由國家體育總局主導的國家集訓隊,其中兩名隊員還分獲男子自由式小輪車和女子滑板碗池項目的全國冠軍。2018年1月12日,濮陽輸送112名雜技健兒參加雪上項目國家集訓,其中36人入選國家隊,點燃我省體育的“冰雪”火種。

  抓住機遇,濮陽市雜技藝術學校建設體育雜技跨界融合培訓中心,開設多個極限運動專業。“我從小就喜歡輪滑,覺得練輪滑很酷。”16歲的譚博文年紀雖小,卻已是培訓中心裏的“成熟”跨界學員。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譚博文跟同學相繼從U形池邊緣俯衝而下,比起雜技演出,更像體育運動。“最開始,練腰、腿、拿大頂、翻跟頭等雜技基本功;後來又練習輪滑、小輪車等專業課程,練功真算練到了‘極限’。”譚博文説。

  清豐極限運動基地也聲名遠揚。自2018年2月起,清豐縣與中國極限運動學院、中國科學院攜手打造極限運動基地,當年年底就建成投用。基地內,BMX競速賽道、U形池場地、小輪車競技場、攀巖場全部採用奧運標準;運用雙翼雙向造浪技術、擁有10萬立方米“超級容量”的人工衝浪池,更科學高效地彌補我國衝浪項目在訓練場地上的短板。

  雜技體育跨界融合發展,讓濮陽城市文化基因擴寬邊界。加緊謀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極限運動資格賽、積分賽、公開賽,形成專業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格局,努力實現由賽事輸入向賽事輸出轉變,培育壯大賽事表演產業——濮陽,正向着“極限運動之都”“極限運動名城”的目標前進。

  紅色資源“活”起來

  黃河滔滔,猶現當年鐵軍強渡雄風;歌聲陣陣,暢抒後世奮發豪情。今年6月30日,是劉鄧大軍強渡黃河74週年紀念日。當天,台前縣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門前人山人海,該縣黨員幹部會聚一起回顧黨的光輝歷程,汲取奮進力量。

  濮陽是一片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紅色資源十分豐富——

  1927年4月,濮陽第一個中共基層組織——中共南樂縣佛善村黨支部誕生,標誌着我黨的火種較早在濮陽大地上傳播生根。

  抗日戰爭後期,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成為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指揮中心:1944年9月,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遷至單拐村;1945年9月,冀魯豫軍區兵工一廠在單拐誕生,隨後製造出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

  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在以台前孫口為中心渡口的300裏河段上強渡黃河,繼而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

  1948年3月,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機關和一、四、六縱隊全體指戰員,由黃河南移駐到濮陽地區休整,開展以“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5月,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親臨濮陽視察動員……

  如何用好用活身邊的黨史,講好講活初心故事?濮陽編制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建設一批紅色基地: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利用傳統民居保留紅色遺址,戰士們曾在這裏用過的水桶、背過的行軍米袋還是舊模樣;曾有“華北小延安”美譽的冀魯豫邊區顏村鋪革命舊址,距離範縣縣城僅有幾公里遠,修復工作展開的同時,昔日紅色聖地已蝶變為今朝脱貧熱土;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渡口被羣眾親切地稱為“將軍渡”,將軍渡黃河遊覽區已打造為豫北紅色旅遊新名片。

  “冀魯豫軍區遷到單拐後,副司令員楊勇住進村民陳合修家裏。這一年冬天,楊勇在院裏打掃積雪時,突然發現陳合修穿着一雙露着腳趾頭的單布鞋。楊勇立馬把自己的一雙軍用棉鞋拿出來,交到陳合修手裏……”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講解員劉瑩瑩細心打磨“老故事”,將宣講送到田間地頭,送進機關學校。她説:“用心用情用力,身邊的黨史學習教育一定能深入人心。”

  以文塑城,以文鑄魂。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讓濮陽綻放出別樣芳華。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