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以來,“春天最早到達的地方”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櫻花谷景區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冬櫻花盛花期。景區及周邊村鎮遊人絡繹不絕,吃、住、遊、購全產業鏈同時發力,“櫻花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40多天收入10多萬元
“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底,前前後後40多天的時間,是一年一度的櫻花谷旅遊旺季。今年櫻花開得比前三年還好,來拍照的人特別多,我們飯莊每天接待遊客七八十人。”無量山鎮德安村委會山花村村民李如先在櫻花谷景區開了一家“櫻花飯莊”,可同時接待30人住宿、200人就餐,每年花期收入10多萬元。
李如先從小生長的山花村,正是櫻花谷景區核心區所在的村莊。他從前在外地開修理鋪,年收入10多萬元。2012年櫻花谷旅遊興起後,他回家搞起了旅遊業。櫻花飯莊的生意每年只在花期火爆40多天,更多的時間他以銷售茶葉和土特產為主,年收入五六十萬元。在山花村,200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有1000多株,李如先家也有40多株。2016年,李如先牽頭成立古樹加工專業合作社,吸納了28户社員,每年加工銷售古樹茶一噸多。除了古樹茶,山茶村及周邊村莊年產近20噸生態茶,也是通過合作社對外銷售。
“農民自己賣幹茶,售價只在十多二十元一市斤。由我們來收購,剛採摘下來的鮮葉就能賣60元一市斤。來櫻花谷旅遊的人,喝了我們的茶,都會主動購買。我們合作社有初加工作坊,可加工餅茶、散茶。很多茶老闆上門購買,也通過電商銷往福建、廣東等地,並出口到緬甸、韓國。”李如先説,隨着大(理)南(澗)高速公路的開通,從縣城到櫻花谷景區僅需一小時車程,櫻花谷景區的旅遊帶動效應將會越來越大。
公路沿線開起50多家民宿農家樂
櫻花谷景區“晶品山莊”老闆施宗向家住公郎鎮沙樂村委會大麥地村,與櫻花谷比鄰。2012年櫻花谷旅遊興起後,他專門到浙江、上海等地打工,學習民宿管理和茶葉銷售,回來後開起了這家農家樂。除了餐廳和客房,他還為遊客準備了帳篷營地,每年花期可收入10多萬元。施宗向家種植了30多畝茶園,他組織櫻花谷周邊40多户農户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了100多畝茶園,還在縣城開了專售茶業的商鋪。採下來的鮮茶交到縣城的大廠代加工,遠銷北京、廣東、上海等地。
無量山鎮黨委書記周國祥介紹,2012年櫻花谷旅遊興起以來,景區核心區所在的德安村委會和公路沿線的保平村委會開起了50多家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的農家樂,每家每年收入在5萬至20萬元不等。周邊農户每年銷售農副產品、特色山貨的收入也在幾十萬至上百萬元。2013年至2018年,櫻花谷景區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2019年,櫻花谷景區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2020年,櫻花谷景區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在無量山鎮,家家户户都有幾畝茶園。櫻花谷旅遊業的興起,帶動了茶葉銷售和相關產業的發展。2012年,全鎮人均純收入為6000多元。202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已達到一萬多元。”
景區日接待遊客1000多人次
“櫻花谷景區從今年12月開始收取門票,平均每天接待遊客1000多人次。”南澗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偉介紹,櫻花谷2012年開始作為景區管理,由雲南華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與南澗縣人民政府合資組建的“南澗華慶旅遊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管理,2015年建成AAA級景區。2012年以來,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約4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5億元。
景區周邊3個鄉鎮8個村委會,生活着800多户農户,100多人長期在景區從事管理、保潔等工作,1000多人季節性參與華慶茶業公司茶葉採摘、生產、加工、銷售,企業每年支出人員工資400多萬元,直接帶動羣眾户均收入超過1萬元。旅遊業的發展,為當地羣眾種植養殖的無量山高山茶葉、無量山烏骨雞、無量山火腿等生態農副旅遊產品打開了銷路。景區周邊發展起農家樂、民俗旅館50多户,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430人,帶動經濟收入600多萬元。以山花村為重點的鄉村旅遊示範村也發展起來了,跳菜、打歌等民族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保護,周邊村鎮2200餘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了鄉村旅遊中。
全縣12萬畝茶園農旅融合
“全縣12萬畝茶園,正在進行綠色有機認證技術推廣。今年已認證1.2萬畝綠色食品茶、2.8萬畝有機茶,其餘10.4萬畝全部為綠色有機基地。”南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應偉介紹,2020年啓動實施的無量山古樹茶、古茶園保護項目,將於3~5年內完成。將與美麗村莊建設多個項目整合,發展以農業文化遺產為核心的休閒農業。
“全縣近5萬户農户種茶,過去自己加工銷售茶葉,價格很便宜。在滬滇協作資金支持下,今年已對全縣52所茶葉初制所進行了精製企業技改,提高了產品加工的質量和標準。52所茶葉初制所的所有權歸行政村,租賃給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收取租金。村民採茶交到初制所,賣茶有保障,價格也提高了。”杜應偉説。
南澗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李德才介紹,“櫻花經濟”對鄉村振興的促進,除了對當地餐飲住宿業和農特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帶動,還體現在人居環境的改善。“縣城到櫻花谷公路沿線,已形成北緯25度經濟帶,村莊衞生明顯改善,旅遊接待場所按衞生標準打造,從生態保護到經濟發展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雲南網記者 秦蒙琳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