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的中國傳統帛畫如今有了大批年輕傳人,這些傳人都是幼兒園、小學中學的美術教師,那意味着帛畫流傳千年的星星點點火光將有可能融匯成一個光明的未來。日前,穆益林帛畫傳承基地正式在嘉興新塍鎮開班授課,三天的上課時間裏,青年教師們從裝畫框、抽絲、繃綾一步步學習。年逾古稀的上海畫家、上海大學教授穆益林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帛畫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圖説:穆益林正在作畫 受訪人供圖(下同)
江南 心靈上的烙印
在世界絲綢之源的江南,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滲透於人們的生活中,絲帛是人們的日常用品。歷史上江南的畫家隨意在絲帛上繪畫可以往上追溯數百年,如元代的趙孟頫、明清時期的吳門畫派仇英等畫。近代的海派畫家任伯年、虛谷、吳昌碩、馮超然等都曾在綾等帛上繪畫。
嘉興是絲綢之府。穆益林在家鄉嘉興新塍鎮的農村一直生活到12歲小學畢業那年:“我在桑地裏放牛、吼田歌、吃桑葚,家家人家採了桑葉到柴棚裏養蠶。過年時媽媽穿上自己繡的花鞋,我穿上媽媽在膝蓋處繡花加固的新褲。桑、蠶、絲綢與藝術隨時在我們的生活中。”江南文化在穆益林幼小的心靈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後來他會隨意拿起絲綢材質開始帛畫的探索,便自然而然。巧的是,這次新塍鎮的帛畫培訓班恰恰就開在穆益林兒時常常鑽了籬笆洞偷偷溜進去玩耍的“小蓬萊”公園裏,二十米處遠,就是穆益林幼年讀書的學堂。
圖説:穆益林的帛畫
傳承 為了不忘師恩
上海美專畢業的穆益林,同班同學裏有陳逸飛、周根寶、王頡音等等。然而,為了潛心研習帛畫,穆益林在畫壇“消失”了三十年,直到2012年,他毅然賣掉了家裏的一套房,給自己的帛畫創作做了一次巡展。在這次巡展上遇到其他藝術專家的不解,使穆益林決定“重出江湖”,為這門古老的藝術拂去蒙塵。
談及此間經歷,已滿頭銀髮的穆益林感慨地回憶:“上世紀二十年代擅畫絹帛重彩的馮超然把古法傳授給學生鄭慕康,鄭慕康1960年在上海美專任教後,把帛畫的重彩古法個別精心傳授給了我。”每逢禮拜天,六十出頭的鄭先生就把十五六歲的少年穆益林叫到家中老老實實地臨摹作品。這樣的學習堅持了整整五年,之後,諸多同學分配到圖書館、學校、工廠,各奔東西。1983年,鄭慕康先生過世,穆益林十分懷念他,“我覺得很對不起鄭先生,他辛辛苦苦教我的那些,我卻沒有真正用於創作,我一直在紙上作畫。我怎麼能放棄先生對我的教導?”就這樣,穆益林重拾帛畫,最初是為了傳承老師的技藝,為了不忘師恩。
圖説:穆益林正在作畫
色彩 讓世界刮目看
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穆益林掌握了絲綢的透疊性、折光性和高飽和度的材質特點並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創造了能隨着觀賞角度和光源的變化而產生畫面色彩與圖形變化莫測的奇異效果。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從題材、技法品種和表現語言方面拓展帛畫的表現範疇,他描寫人物、花鳥、山水,在縝密構思的“有意”和偶然效果的“無意”之間,在具象、抽象、意象語言的交錯運用中,馳騁自己的才能,享受藝術探索的無限樂趣。絢爛的色彩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畫色彩薄弱的固有偏見,神奇的色變魅力也令世界對中國帛畫刮目相看。
現在,除了往返嘉興的帛畫傳承基地,在上海的工作室裏,穆益林正在為“絲綢之路”繪製一幅長達300米左右的帛畫鉅製,“爭取在八十歲出頭的日子裏完成!”(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圖説:穆益林的帛畫
相關鏈接
帛畫,就是畫在絹、紡、綾、縐、紗、綢等未經染色織繡的素色絲織物上的繪畫。從在洛陽東郊商墓裏考古發現絲織物殘片上有繪畫痕跡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