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這些誤區,才能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從孩子們幼年開始,美育一直是我們家庭教育的重心之一。一起創造藝術,對孩子、對我都是特別快樂和治癒的活動。

大家也常問,家庭藝術教育的指導思路是什麼?如果能把握美育的方向,就可以自己給孩子量身定製遊戲了。

近期,我讀到了大藝術家馬克·羅斯科關於“給孩子進行美育”的一篇採訪,我很認同他的理念,在這裏分享給你們。他的闡述比較簡短,我會加上我的解讀。

1

用抽象色塊把觀者吸入情緒的漩渦

先來了解一下大藝術家馬克·羅斯科吧!即使你不熟悉他的名字,也一定見到過他大氣的色彩作品,他是二十世紀的西方藝術抽象表現主義大師。

抽象主義有兩個流派,一種是勃洛克的噴濺式的行動繪畫,還有一種就是羅斯科開創的大型色塊藝術。看他的畫,不在於顏色、形狀以及構成,而是在於情緒。他非常善於用大幅的神秘氣體一般的朦朧色塊,把觀者拉入強烈的情感中,明與暗、灰與亮、冷與暖融為一體,極具象徵意味。

他註定是一個傳奇。他的畫“Orange, Red, Yellow ”在2012年拍賣出6.75億港元的高價!看到他的巨幅色彩畫,你的第一反應會是震撼,接着就是被深深吸引,會感受到狂熱、平靜、甚至孤寂和悲傷的情感,這就是他畫作的衝擊力。

2

大藝術家指出“美育的誤區

和今天的文章更相關的是,這位大藝術家非常瞭解兒童藝術。馬克·羅斯科曾擔任藝術老師超過20年,學生的年齡從幼兒園覆蓋到青少年。他是兒童藝術教育領域的思想領袖,出版過關於“漸進式教學法”的美育書。

他非常讚賞兒童藝術,稱讚孩子創作時的新鮮感、真實性和情感的強度。如何保護和拓展孩子的創造力?什麼樣是好的兒童美育 ?他在自己的美育理念中,尤其提到了需要避開的幾個誤區。

羅斯科:剝奪孩子藝術創作的機會,就和阻礙他們的語言學習一樣有害。

我的解讀:

藝術就是表達,是將自己的情感轉化為視覺體驗。孩子們自然而然、生來就會這樣做。他們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藝術創作對孩子來説,就像使用語言一樣,是思考的流露。

家庭可以儘量多地給孩子創造用藝術去表達的機會,不要總是去限制。甚至年幼的孩子,內核也是小小的藝術家,不要覺得那些稚嫩的塗鴉沒有意義,他們努力留痕的本質,就是藝術。

如果擔心孩子把家裏弄髒,可以專門設置一個區域、或者做好保護工作,讓孩子可以自由創作。比如,我曾經用紙箱給1歲半的Sula製作成了不怕弄髒的桌面畫架,孩子可以畫到盡興。

羅斯科:藝術沒有正確答案,不要去批評孩子的作品。

我的解讀:

藝術不是高端的,而是一種普遍的表達形式,就像唱歌一樣。藝術是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藝術。不要讓孩子以為藝術是藝術家的專利、是美術館裏陳列的作品。尤其不要讓孩子覺得,藝術必須有某種“正確答案”。

因此,不批評孩子的作品,因為藝術的本質並不是最終的視覺呈現,而且它在創作過程中所要傳達的思想。和孩子聊作品,最重要的是要發現孩子如何“思考”的,用語言和孩子梳理創作時的思路,這樣便是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藝術表達,這樣的聊天會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看到孩子的作品,要聊得儘量具體,比如:“我喜歡這些旋轉的線條,它們是夜空的星星嗎?”“我看到你在小馬的周圍覆蓋了粗線條黑色,你是怎麼想的呢?”

我記得Sula快3歲時總是一遍遍地畫許多佈滿了點點的臉。聊過之後,才知道她畫的是長了水痘的自己!長水痘的經歷給她印象太深刻了,那時她看着鏡子裏的自己很可能是有些害怕的,因此很不開心,她不斷地用畫表達出來,以釋放這樣的情緒。

羅斯科:過度的技巧訓練可能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

我的解讀:

藝術的表現力來自於孩子自然的創造力,有的美術老師過度強調技術上的完美,就可能會折損這樣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因此,不要用類似“簡筆畫”這樣的方式,讓孩子來照抄大人的作品。也不要在孩子很小的年紀,就教給他大人的創作方法,和繁瑣的技巧步驟。

羅斯科甚至反對兒童臨摹大師的作品,因為即便大師的作品也並非“藝術的正確答案”。 在美育中,孩子需要無視任何困難,來找到自己的道路,去尋找自己的語言。將自己的內在世界在藝術中詮釋的能力,才是美育的精髓,比掌握技巧更有價值。

Suki曾經參加過一個倫敦藝術營,為了不束縛孩子的創造力,藝術營會使用“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創作作品。也就是説,藝術營更專注於孩子在某一個主題中的一層層地深入思考、知識學習和擴展想象,但到了具體創作的時候,沒有技巧的要求,孩子們可以尋找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從孩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每張畫都充滿了個性,有着孩子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詮釋。

羅斯科:藝術創作不限於紙筆,保護創作自由,要提供豐富的材料與工具。

我的解讀:

藝術,絕不僅僅是在紙面上畫畫。對孩子來説,體驗各種材料、感受不同媒介、學習使用不同工具,是藝術創造中最有趣的部分。這樣的體驗更有“遊戲”的感覺,會讓孩子大開眼界,而且從感官上對材料、工具的性能產生深刻記憶,同時,也給予孩子更多自由選擇,創造“自己的語言”。

因此我們在家的藝術課,會有各種各樣的媒介。有時用宣紙沾濕了,在紙面上留痕;有時用冰凝固了水彩來作畫。

我們近期使用的《探美歷險記》,裏面的項目作品會涉及各種各樣的材料。比如,用彩色塑料板、硬紙板,就能創造有着絢麗倒影的彩窗建築。這不是紙筆的繪畫,但它是材料和光影的“繪畫”。

再比如在“光影之眼”這個遊戲中,孩子的“繪畫”通過自制的投影儀,投射到了暗處的牆面上。在這樣新鮮的“媒介”中,孩子更能夠發現和製造“美”。

羅斯科:給孩子介紹美術史不一定從古典大師講起。

我的解讀:

很多美術老師在給孩子介紹美術史時,經常會根據時間順序講起,或者專注於古典主義。但羅斯克認為,要引發孩子對藝術史的興趣,其實更適合從現代主義講起。因為現代藝術沒有風格和傳統的邊界,非常自由,而且許多元素都是孩子生活中熟識的,通過現代藝術讓孩子產生與藝術的連接,更加直接。

他的觀點和我不謀而合。在上個月,我還特別分享了孩子們學習安迪·沃霍爾而創作的波普藝術畫:

孩子的現代藝術啓蒙,我請出了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從來都很“世俗”,濃縮着現代人生活的意向,波譜藝術五顏六色,孩子都能喜歡並看得懂。

羅斯科:美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有創造力的思想者和協作者。

我的解讀:

羅斯科從不在乎自己的學生是否會繼續從事藝術事業,但是他更看重出色的美育如何激發出孩子的創造本能。他認為,接受過良好美育的人,會更加善解人意、具有同理心、善於與他人協作。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發現美,具有創新思維,並深刻體會創造的樂趣。

集體的藝術創作,能夠非常好地促進兒童的協作精神。孩子會在合作中發現驚喜和美,並意識到:通過協作,可以創造出更完整、更大規模的作品。在合作過程中,孩子也會去觀察別人的表達方式。

比如,在Suki參加的藝術營中,集體創作的作品之一是烏龜們駐足的“彩虹沙灘”,大家一起拿着大筆刷在地面上揮灑顏色,製造絢麗的圖案。

孩子們還一起搭建了深海生物的黑房間,生物在黑暗的深海中微微閃爍,非常夢幻。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完整的作品,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與成就感。

羅斯科:多多展示孩子的作品,以鼓勵表達的自信心。

我的解讀:

美育的首要責任就是激發孩子創作的自信心。展示孩子的作品,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確實在創造一些重要的東西。

無論是家庭展覽還是公開展覽,都能夠激發兒童藝術的潛力。擁有真實而強烈情感的表達,便是成功的藝術。

在“PBL項目式學習”中,很關鍵的一環就是最終的“展示”,整個項目從一開始的策劃、調研、創作,都是指向最終的展覽。這樣的“展示”,給了孩子創作的意義感,每一個環節都舉重若輕。

比如,在藝術營中,孩子們三天中的每個創作都是“海洋”主題展覽的一部分。他們在創作的時候也許沒有特別清晰的意識,但是放在一起展示出來以後,孩子就能夠從觀者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作品,體會到了更強烈的“敍事感”和思路。

尤其,當不止一個孩子的作品展示在一起時,孩子們通過觀察別人的藝術語言,會產生更豐富的思考。思維的擴展,是美育最重要的部分。

在家裏,姐妹倆各自創作的“甜甜圈”放在一起展示,兩個孩子會發現相互的色彩感覺不太一樣,但對方的色彩組合,也有其優美的地方。

孩子的作品也許稚嫩,但是用鏡框裱起來,就會一下子有了“展覽”的正式感。

藝術大師羅斯科的這幾點忠告,簡單易懂,卻又非常在要害上,值得我們銘記在心。孩子們天生就是藝術家,我們的任務,就是繞過誤區,別讓他們的創造力枯萎;提供豐富的環境,讓孩子的藝術天賦長成自己該有的模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4 字。

轉載請註明: 避開這些誤區,才能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