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廟立交橋
文圖/姚錫倫
洗面橋街是成都老南門外的一條老街。這條街在上世紀末,未拓寬改造之前原為上下兩街,共800餘米長,10餘米寬,是舊時老成都極為尋常、簡陋的一條小街。它的得名很有意思。相傳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在當陽被吳兵所殺,身首異處。劉備只能將關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廟以示紀念。每次劉備帶人到衣冠廟祭拜,都會在衣冠廟之北的小河橋邊下馬洗去臉上風塵,以示對亡者的尊敬。洗面橋因此得名,衣冠廟也因此為市民所熟知,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史料記載:衣冠廟為關羽衣冠冢
查閲史料可知,洗面橋下街之東的確有個衣冠廟。光緒五年圖有文字標註:“衣冠墓在南門外,漿洗街之路東,距城(注:舊時的南城門叫江橋門,其位置大體就在今天的錦裏東路與濱江西路交叉處偏北一點)約三里(注:漿洗街、洗面橋街兩街的長度相加正好約三里)。”至於“衣冠廟”“衣冠墓”建於何朝何代?史載有兩説——
其一説:宋人在安葬劉備的惠陵不遠處(有學者推算距武侯祠直線距離約六七百米),建有關羽的祠廟。它的具體位置可以從成書於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得以確認,該書稱:“關侯祠、張飛祠俱在府西南七里惠陵左右,宋廬陵王立。”關侯祠即紀念關羽的祠廟,就在今成都衣冠廟附近。至於“宋廬陵王”是誰?迄今尚不清楚。
其二説:源於清嘉慶《四川通志·陵墓》。其書雲:“關帝墓在縣南萬里橋側。帝歿於吳,昭烈以衣冠招魂,葬此。”這就是説關羽兵敗被殺後,是劉備在此為他修建了衣冠冢衣冠廟。
以上二説盡管説法不同,但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即歷史上紀念關羽的衣冠廟、衣冠冢的確就在洗面橋橋之南,洗面橋街之東,一環路以北的地方。據稱:“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四川巡撫能泰主持重修,清道光年間還進行過最後一次維修。”(見袁庭棟《成都街巷志》496頁)關羽為人豪爽,以行事忠義,作戰勇猛著稱,歷來為民間所景仰,後人尊他為關帝。尤其是在清代,更受特別的尊崇,被尊為與文聖孔子相提並論的“武聖”,故在清代衣冠廟內有一副較長的楹聯,上聯是:“漢鼎紛爭魏蜀吳,戰亂已休同歸晉,短暫間,問天下誰家?”下聯是:“桃園結義劉關張,生死與共皆為蜀,長寥廓,尋屍冢何處?”
衣冠廟解放前曾設立過戒收所
老成都都知道,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當局曾經在衣冠廟設立過戒煙(鴉片)收容所,關押煙毒犯。這在成都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裏也有相關記載。1941年1月18日,成都市政府向四川省政府呈報“請飭衞生實驗處將現住外南衣冠廟樓房及正殿全部讓出以便軍法室及煙毒檢驗所移住辦公祈核示由”,四川省政府指令:“呈悉,仰與該衞生實驗處自行洽商可也。”同年9月21日,成都市政府還專門發佈過“關於衣冠廟至洗面橋公路禁止非橡皮車輪行駛等事的佈告”……
年過八旬,曾經到過衣冠廟“戒煙收容所”為其家人送飯的老成都康明生先生回憶:那時衣冠廟還存在,廟的大門高約2米,寬近3米。大門分左右兩扇,靠左的一扇門當中,還另開有高約1.2米、寬0.5米的一小門。
舊貌新顏:成了四川漢服活動基地
20世紀40年代末期,衣冠廟即已毀壞無存。曾被人譽之為武侯祠景區外延的衣冠廟作為歷史遺蹟雖已湮沒不存,但它作為一個地域的名稱或文化地標,卻並未因它的“灰飛煙滅”而消失。成都人依然把衣冠廟一帶的車站、橋樑、商場、幹休所……分別冠名為衣冠廟公交站、衣冠廟幹休所、衣冠廟商場、衣冠廟立交橋,足見其對本土歷史文化的看重和眷戀。
衣冠廟立交橋位於洗面橋街與一環路南四段、南三段、永豐路交匯處,由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設計,成都市政公司一處與天津市政工程一公司承建。1988年2月開工,同年7月竣工。立交橋全長536米。因此橋中心路段系混凝土檔牆和填土築成的環道轉盤,市民們即俗稱衣冠廟立交橋為轉盤立交橋。為適應城市交通快速發展的需要,打通南北交通瓶頸,2003年4月此橋被拆除。重建為現在的直通式上跨下穿式跨線橋。跨線橋長541.5米,行車道寬10米,雙向四車道,跨線橋下為一環路雙向八車道,路面寬50米。重建後的衣冠廟立交橋是成都南大門通向成雅、成樂高速公路的重要橋樑。而穿梭於衣冠廟立交橋的公交車更是多不勝數,19、59、77、27、34、115、26、72、10……多路公交車都在衣冠廟立交橋周邊設立了“衣冠廟公交站”。
洗面橋街口浮雕
筆者多年來生活在老南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衣冠廟地段還是一片水田、蔬菜地,屬金牛區永豐公社新蓉大隊所轄地盤。那時漿洗街辦事處在洗面橋下街西側修建的“西城區毛巾廠”,其建設用地即是新蓉六隊提供的,之後成都市中心興建“錦城藝術宮”,建設單位給鵝市巷及其周邊一帶的拆遷户準備了12幢安置房,就是在衣冠廟的西邊徵用了一大片農田修建的。安置房竣工後,街牌號定為洗面橋下街67號。1989年,漿洗街辦事處為民辦實事,在這裏建立了一所“漿洗街辦事處敬老院”,其建設用地即是錦城藝術宮建設方曾經在此為修建拆遷安置房而搭建的工棚所在地。1997年洗面橋上下二街經拓寬改建後併為一街。之後,對門牌號進行了重新整編、變動,洗面橋下街67號因此而更名為洗面橋街7號。街對面洗面橋街8號,就是“衣冠廟幹休所”。這裏,也大體是原衣冠廟舊址所處之方位。
作為漿洗街辦事處敬老院的一名當事人,我有幸親歷了從策劃、徵地、籌資(多為社會捐助)興建直至落成之後安排老人入住的全過程。當年同入住老人共吃團年飯其樂融融的情景也歷歷在目,自然對“她”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殊感情。儘管30多年過去了,我也早已跨入古稀之年,但現在每當我從其院房走過,免不了“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2020年8月,我再次回到這裏,發現“漿洗街敬老院”已改作“四川漢服活動基地”,掛了個新招牌:“漢唐大集”。進去一看,漢唐服飾品種繁多,琳琅滿目。而先前鑲嵌在牆體上的那塊“漿洗街敬老院落成紀念(捐款)石碑”也沒有了,心裏好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