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爺收藏的珍寶無數,為何偏愛這一種?

清乾隆 白釉玲瓏瓷西番蓮紋碗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書款

玲瓏瓷是由於工匠在制瓷過程中的失誤而被發現的。在宋代景德鎮瓷器中有一種叫燻爐的產品,爐蓋採用鏤空裝飾,在燒成過程中,由於釉料的高温流動性好,加之燒成温度往往控制不嚴,常使窯內温度過高,從而使釉料熔融後流動而將爐蓋上的孔洞填平,出窯後對光一照,光亮透明。這種偶然的產品缺陷卻使工匠們大受啓發,終於在明代永樂年間成功燒製出晶瑩剔透的玲瓏瓷器。到明中期成化年間,景德鎮不僅能夠成批生產玲瓏瓷器,還把晶瑩剔透的玲瓏與青翠幽雅的青花結合組成圖案,燒造出聞名於世的青花玲瓏瓷器,成為景德鎮瓷器中的一代名品。

許之衡:《飲流齋説瓷》記載:“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而兩面洞透者謂之玲瓏瓷。”

而之後玲瓏瓷往往配以青花圖案,稱之為青花玲瓏瓷。這種瓷器既有鏤雕藝術,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樸、又顯清新,集高超的燒造技藝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明末清初,玲瓏瓷從明代中期單一的玲瓏裝飾發展成為青花玲瓏。

素雅的玲瓏與青翠的青花紋樣相配構成豐富的圖案層次,打破了以往單一拘謹的構圖形式。

乾隆皇帝對它尤為鍾愛,甚至賦詩題詠贊嘆:“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畫鳳巧安排,玲瓏剔透千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

清乾隆時期的青花玲瓏瓷至鼎盛階段。乾隆時期制瓷工藝的爐火純青促使青花玲瓏瓷工藝臻入化境。清康熙中期始,景德鎮御窯廠正式恢復。雍正時期唐英的到來使御窯廠技藝更加精進,乾隆時期,唐英正式接任督陶官,從此進入中國製瓷業高度發達時期,工藝和藝術上均精益求精。

清乾隆以後,隨着國力以及制瓷工藝的衰退,青花玲瓏瓷亦開始呈現出一定的下滑之勢,但總體而依舊擁有較大的國內外市場,產品則日益傾向於日用。

青花玲瓏品茗杯

新中國成立以後,青花玲瓏瓷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時期,由手工製作時代向現代化生產邁進。1961 年,被譽為“玲瓏之家”的景德鎮光明瓷廠成立,成為專門生產青花玲瓏出口瓷的企業,其產量由最初的數萬件至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90 年代初的約2900 萬件,使青花玲瓏瓷享譽寰宇。此外,景德鎮紅旗瓷廠、紅光瓷廠、藝術瓷廠亦曾大量生產青花玲瓏瓷。1960 年,紅旗瓷廠將釉下彩料填入玲瓏眼,首次創造出青花彩色玲瓏眼。1965年,藝術瓷廠陶瓷藝術家潘文復、設計師田慧娣成功配製出紅、黃、青、藍四種彩色玲瓏釉。

在景德鎮常見的青花玲瓏瓷碗

進入上世紀90 年代中後期,因光明瓷廠等曾經生產青花玲瓏瓷的企業解體,青花玲瓏瓷的全盛時代宣告結束。

時至今日,玲瓏瓷也大量出現在我們身邊。它曾被搬上國宴,供世界瞻仰;也潛移默化的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出現在了大眾的餐桌上。

在我們面對歷史的時候,它總是褒貶不一的,因此我們要辯證的看待歷史。玲瓏瓷經歷過盛世興衰,從宮廷淪落到民間,從萬人矚目到無人問津。這不能代表它好或者不好,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都不能保證綠水長流,更何況物件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4 字。

轉載請註明: 乾隆爺收藏的珍寶無數,為何偏愛這一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