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交匯處,“東海瀛洲”如何從“零”起步?
7月18日,崇明區陳家鎮瀛東村,村民施考泉在自家院子裏邊做着家務,邊陪着外孫玩鬧。這裏遠離城市的喧囂,每天的生活平靜到有些無聊。但施考泉深知眼前的一切來之不易。
施考泉和孫子在自家小樓前玩耍。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下同)
因為在35年前,腳下的這片土地還是灘塗,在老書記的帶領下,六名勇士成為了第一批圍墾開拓者,而他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從“零”起步的瀛東村已經是崇明區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小康村”,這裏的變遷正是崇明過去數十年間,在小康路上飛奔的縮影。
瀛東度假村。
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記者來到崇明島,見證這裏的人們在過去數十年間,是如何用堅韌與勤勞,讓江海交匯處的“東海瀛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
爛泥灘變“小康村”
瀛東村位於崇明島最東端,1985年之前,地圖上還沒有這個名字。當時,第一任村書記陸文忠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圍墾灘塗,向荒灘蘆葦蕩要地。一罐鹹菜,200元,連他在內6個人,就是首次圍墾的全部家當。
之後的四年,陸書記又帶領800多人次圍出了2600多畝地,直到1989年,崇明島上出現了瀛東村。截至1994年,瀛東村先後圍墾出4000畝地,為日後的發展攢下了不可或缺的資源。
圍墾灘塗,向荒灘蘆葦蕩要地。
剛圍墾出的土地,都是鹽鹼地,不能種糧食。於是陸文忠看準了當時上海市場缺魚的商機,帶領村民們一邊圍墾,一邊養魚,發展養殖業為瀛東村賺來了第一桶金。瀛東村自養魚開始就堅定了集體發展模式,三十多年來沒有個體户,也沒有民營企業,最難得的是,因為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瀛東村第一個在崇明島上搞起了中華絨螯蟹種苗養殖,最早以集體模式發展農家樂,2014年,又在崇明區最早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上世紀90年代後期,瀛東村的水產養殖業遇到瓶頸,只能開始謀求轉型。2000年開始,村裏辦起了農家樂,之後又引進了專業團隊打造高端旅遊,而村集體則繼續運營東湖南湖遊覽區,升級完善生態體驗園,村子的一部分現在成為了3A景區。
瀛東度假村內的別墅。
如今漫步在瀛東村的旅遊度假區,能看到一棟棟別墅坐落其中,每到節假日週末,基本預定一空,而附近村民們也能在度假區找到工作,獲得初分紅之外的另一筆收入。村民施考泉是度假區的水電工,也是當年最跟隨和老書記圍墾的六人之一。他告訴記者,現在一家四口住獨棟二層別墅裏,擁有90股集體產權股,每個月的生活補貼是3120元,去年單股份分紅就有6000元左右,啥事不幹一家的全年收入在6萬元左右。
“剛剛完成圍墾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現在的生活簡直是翻天覆地。”施考泉説,從一窮二白到如今家家户户有房有車,彷彿就是一眨眼的事,他20多歲時跟着老書記圍墾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今夕相比簡直是翻天覆地。在瀛東村的村史館,一組數字可以説明一切,1986年,人口32人,人均純收入1100元,村總資產12.9萬。2019年,人口238人,人均純收入30000萬,村總資產近1億元。
種黃楊走致富路
黃楊是一種珍貴的景觀植物,價格從幾百到上萬不等,個別名貴品種甚至能拍出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的天價。而在位於崇明中部的港沿鎮,就有一個以黃楊種植而聞名的村子,名叫園藝村。
園藝村村民住宅外都栽種有黃楊樹。
園藝村種植黃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該村有個園藝廠,花卉苗木一直是主導產業。造型黃楊更是獨樹一幟,是“崇派”造型黃楊的發源地,享有“中國瓜子黃楊之鄉”的美譽。全村800户村民中,有85%從事黃楊、花卉種植,黃楊種植面積達一千多畝,30年以上樹齡的黃楊二萬餘株,最長樹齡超過200年,年產值數千萬元。
2018年6月,園藝村入圍首批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名單。歷經一年多時間打造,園藝村在保持並做強原有黃楊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通過整治人居環境、修復河道生態、重塑農宅風貌,呈現出“白牆青瓦坡屋頂,林水相依滿庭芳”的鄉村新風貌。
今年65歲的園藝村村民茅錦昌正在自家的黃楊林裏修建樹枝,他的園子有個吉利的名字:“子孫滿堂園”,因為放眼望去,園子裏上百顆黃楊樹全都是一顆老樹的“子孫後代”。
茅錦昌在自家的園子內修剪黃楊樹。
“最開始只是種着玩,沒想到後來居然變成了一輩子的事業。”家裏種着3畝黃楊地的茅錦昌,和村裏的很多人一樣,依靠售賣黃楊實現了致富。原本以為疫情會對生意有影響,沒想到卻逆勢反彈,從1月至今銷售額已經突破了20萬元。
為了讓村民更好地種植黃楊,去年下半年,港沿鎮成立協會,邀請本地專家介紹黃楊造型技術訣竅,跟着市裏和外省專家學習造型黃楊盆景製作。港沿鎮還專門搭建黃楊交易線上線下平台,並組織種植户參展盆景、園林展銷會。去年,園藝村已通過線上線下交易平台,促成交易訂單25起,累計銷售額達30多萬元。
此外,港沿鎮已註冊崇明島黃楊商標,並申請崇明黃楊地理保護標誌,推進“崇明黃楊”品牌化建設;同時,將以“黃楊”為主題的鄉村遊打造成又一項支柱產業。
興產業建生態島
區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經濟的帶動。但以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為目標的崇明,能夠發展的產業相當有限,在引入何種產業的問題上,崇明一直慎之又慎。明年,中國花博會即將在崇明區舉行,在倒計時一週年之際,崇明港沿鎮合興村南側,由上海源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佔地310畝的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啓用在即,這一年產花卉種苗2億株的花卉工廠,正是崇明區堅持綠色、生態、科技產業定位的縮影。
智慧生態花卉園內各色花卉盛開。
花卉園的負責人姜武告訴記者,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智慧生態花卉園投產時間一再推遲,但大部分設備已經就位,試運營已經啓動。在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了顛覆傳統花卉種植概念的一幕,花卉播種、催芽、育苗、補苗、移栽、發貨等環節,全過程都在機械流水線上完成,310畝的花卉園只需要幾十個工人,自動化程度之高令人驚歎。
自走式噴灌車讓噴淋更智能、高效。
走進佔地近10萬平方米的育苗車間與温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自動化灌溉系統,園區收集的雨水將在這裏經過過濾、調温、調酸並配置成所需的肥料溶液,通過自動泵壓系統輸送到育苗温室內,利用自走式噴灌車完成肥水一體化灌溉。
這套全自動花卉苗牀循環系統流水線全部投入運轉後,可支持逾40萬張穴盤同時進行生產,全部苗牀擺滿可容納花苗8000萬株以上,投產後的育苗中心可年產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
在姜武看來,之所以落户在崇明,是因為雙方的“三觀很合”。崇明島的氣候本來就適合種植花卉,加上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先天條件特別好,而雙方在產業上的定位與需求也是非常契合。更重要的是,這一產業園區的興建,對附近村民而言,無疑帶來了新的機遇。
“我們的最終目標還是希望能夠反哺當地老百姓,讓鮮花產業成為助推當地經濟發展。”姜武表示,花卉園的建立,將有助於帶動當地三產融合,附近村民除了可以在花卉園工作,還能通過開設民宿、農家樂、餐飲等方式提高收入,讓產業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
新民眼工作室 李一能
圖片 | 周馨
編輯 | 森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