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中國漢字無疑是這個世界傳承下來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漢字更悠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但這兩種文字都隨兩大文明的衰落出現過斷代的情況,如今想要認全猶如天方夜譚。唯獨華夏5000年的輝煌文明裏,中國漢字從未出現過斷代和失傳的情況,一直變化發展到今天。
因為千年的積澱,我國漢字的數量也相當可觀。根據東漢《説文解字》記載,當時我國的漢字數量便已達到了9553個,而到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中,則提到有18150個漢字。到了千年後的《康熙字典》裏,這個數量又翻了好幾番,成了46933個漢字。一直到今天的《新華字典》,漢字數量已經高達60370個。
雖然這個數量跟英語單詞的數量比起來並不算多,但每一個漢字都凝練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而如今國人常用的漢字大概在7000個左右,因為一些多音字、多義字的存在,有限和漢字才能表達出無限種可能。
而這些多音字和多義字,也是漢語之所以複雜難懂的原因,再加上一些筆畫繁瑣的生僻字,簡直是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噩夢。
不過,對於中國人而言,多音字、多義字以及繁瑣的生僻字並不是什麼難題,畢竟有偏旁部首和引申義這種蛛絲馬跡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該字的讀音和意思。反倒是一些極其簡單,筆畫寥寥的漢字,能讓國人也一籌莫展。
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4個字便是如此,它們堪稱我國古代最簡單的4個漢字,每個筆畫都只有1筆,然而,連大學生都不一定能認出來。
第一個字是“丨”字,或許有人會以為筆者只畫了一豎,其實,這並不是豎,而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漢字。它的確有一個意思跟“豎”一樣,乃是豎的通假字。而它還可以作為姓氏使用,唸作“yī”。同時,“丨”字還有一個讀音念“gǔn”,意思是“上下相通,引而上行”,而唸作“tuì”時,則指“上下相通,引而下行”。
第二個字是“丶”,這並不是什麼標點符號,也不是筆畫裏的一點,它有個正兒八經的讀音叫“zhǔ”。其可以作為“主”的通假字,也可以作為單獨的姓氏存在。雖然目前是沒有“丶”姓後人了,但在2000年前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裏,還是能找到“丶”姓人存在過的痕跡的。
第三個字是“亅”,大家或許會感覺它像撲克牌裏的“鈎”,其本意也確實跟“鈎”有關。清代學者王筠有云“謂之逆者,蓋倒須鈎也,釣魚用之。”不但讀“gou”,意思也是指魚鈎。
第四個字是“乚”,同樣也像一個筆畫“豎彎鈎”,若是其以獨立漢字出現時,唸作“háo”,乃是“毫”的通假字,是一個計量單位。根據《孫子算經》的記載,古人把蠶吐的一根絲稱作“忽”,而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乚,十乚為一釐。其還有一個讀音唸作“yǐ ”,是“乙”的通假字,意思也和乙差不多。
好了,這就是我國最簡單的4個漢字,雖然這4個漢字都只有1筆,但筆者敢保證,國內百分之90以上的人都認不出來,倘若能認出一個,不是大才便是專門的漢語學家。各位讀者,你們能認出幾個?歡迎在評論區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