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攝影:九日,環球旅行攝影師|去驢行專欄攝影師

俄羅斯與中國有着漫長的邊境線,主要集中在我國內蒙古和東北邊境一帶。因為遠離主要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不夠便捷,絕大部分人對生活在邊境上的城鎮鄉村十分陌生。不過在旅遊業的影響下,類似恩和這樣的小鎮古村也漸漸走出草原,逐漸被外界所知。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恩和鎮位於內蒙古額爾古納河邊上,是一座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小鎮。在額爾古納河的正對面,就是俄羅斯的奧洛奇小鎮,站在中國界線的這一邊只要高聲呼喊,對面就能夠聽到中國人的聲音,而歷史上這兩座小鎮原本就是一家人。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清朝時期,中國領土大約有1316萬平方公里。16世紀左右俄國趁清朝應付其它地方叛亂,入侵我國多處領土。不得已下清朝陸續簽訂了幾個條約,把貝加爾湖、外興安嶺等大面積領土拱手給俄國。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圖,提醒牧民禁止越境放牧的提示牌

這條以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的邊境線,便是1689年所簽訂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下形成。當地居民稱它為界河,所以只要你遊過河,就直接跨國來到俄羅斯了,也算是“出國”了。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雖以額爾古納河為界限,但晚清時期仍有大量俄羅斯牧民越境進入中國。不得已下,清軍在邊境線上建造了18座哨卡,嚴密監控對岸的俄羅斯人。但隨着歷史推移,邊境線上的哨卡大都已毀壞消失,只剩下七卡、八卡、九卡仍在邊防路上。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19世紀中期左右,額爾古納河邊上興起一股淘金熱,不少俄羅斯居民抱着“一夜暴富”湧入到河的這一邊。這股淘金熱潮也吸引着最早期“闖關東”的山東、河北一代的居民,這也是後來恩和鎮有一定人口能夠建鎮的原因。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待淘金熱散去後,部分俄羅斯工人返回了自己的國家,但也有一部分俄羅斯人留在了小鎮上。他們有些娶得了中國的媳婦,有些嫁給了中國工人,都有在中國這一邊安了家,失去了回去的念頭。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經過兩百多年的交融,他們已是中國這個大家庭裏的一份子。因為早年闖關東的那一批工人影響,不少俄羅斯族後裔們,還能夠講一口很純正的普通話。再加上祖輩們的直爽性子,當地村民普遍都很熱情,臉上總是掛着令人舒適的笑容。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儘管也與漢人通婚,但鎮上的人們依然過着傳統的俄羅斯族生活。人們住在俄式經典的木刻楞內,家家户户的院落裏種滿了小野菊,微風一吹滿園裏的夏天,都快讓人陶醉在此地,便是稱其為邊境上的“世外桃源”也是不過分的。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雖在遙遠的邊境線上,但通過中俄邊境公路,可以輕鬆抵達到此地,是一條非常適合自駕遊的路線。我們從呼倫貝爾海拉爾出發,沿着莫日格勒河到額爾古納市,又到恩和鎮稍作停留,再沿着中俄邊境公路一路駛去,沿途的每一道風景,都讓我們不捨得踩下油門。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在酷暑的夏天,這條邊境自駕遊線路,氣温十分適宜,是一年中最適合度假的時間。一旦時間到了十月份寒潮來臨以後,你就只能等待第二年到訪。所以趁着這個時間,不妨約上幾個人,來一場愉快的自駕遊,探索那些我們未知的國境魅力。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俄邊境上的小鎮:住着俄羅斯族後人,嫁給了中國人安居於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