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城市規劃,走向精細化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休閒

巴黎“小腰帶”鐵路的原Ornano車站候車廳被改造為一間餐廳。面向鐵軌的立面採用玻璃落地窗,保證了室內採光和觀景視野。
巴黎旅遊局供圖

位於斯圖加特市中心的王宮廣場遠景。
影像中國

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初,瓦哈卡的印第安人載歌載舞慶賀蓋拉蓋查節,這一傳統節日源自印第安人敬拜玉米女神的活動。
影像中國

巴塞羅那的聖卡特琳娜市場於2005年改造完工,其建築特色是起伏的、萬花筒般的屋頂,顏色靈感來自於攤位上的水果蔬菜。
影像中國

如何在城市規劃中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如何妥善處理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關係?許多國家的城市在規劃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

墨西哥瓦哈卡

在保護與發展中尋找平衡

本報駐墨西哥記者劉旭霞

墨西哥南部城市瓦哈卡是著名的旅遊城市,老城區的集市內人頭攢動,各色當地美食香氣撲鼻。從集市出發,步行幾個街區便來到聖多明戈教堂。教堂前的廣場由鵝卵石和水泥石塊交錯鋪就,印第安居民身着五彩服裝,在傳統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各國遊客紛紛駐足攝影留念。

瓦哈卡城以中央廣場為中心向外輻射,呈現出井然有序的網格狀佈局。這座始建於1486年的古城經過幾百年發展,在成為當地經濟中心的同時,也保留了一大批印第安文化與西班牙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遺產。1987年,瓦哈卡市歷史中心及阿爾班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旅遊業的不斷髮展也給瓦哈卡帶來了新的挑戰:路面破損、照明系統破壞、排水和飲水系統老化、建築牆體剝落以及公共空間被商業活動擠佔……為配合當地旅遊業用地需求,瓦哈卡歷史中心區的居民數量從1997年的4.9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3.1萬人,平均每年有1300多名居民從中心遷出。

如何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歷史遺產的保護,還能留得住人?瓦哈卡從城市規劃入手,努力在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中尋找平衡。1998年,該市政府出台瓦哈卡歷史中心特殊保護規劃,對歷史中心內土地使用進行歸類,劃分了住宅區、商業區和商住混合區,以保持區域內商業、旅遊、文化、娛樂和社交活動的多功能特點,保障當地居民永久居住的住房。同時,由聯邦、州、市、私人資本和信貸機構出資為基礎設施維護籌集資金,並將銀行、電力公司、通信公司等機構納入其中。同時,瓦哈卡還頒佈財政激勵措施,通過對修復工程免税、提供信貸投資等舉措,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城市建設。

“瓦哈卡通過在公共廣場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等形式將無形的保護意識和價值觀傳遞給當地民眾,並將教育從娃娃抓起,在寓教於樂中增強居民的城市保護意識。”瓦哈卡歷史中心行政協調處主任艾麗西亞·布埃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建立更加親密的情感紐帶首先讓當地民眾愛護這座城,進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從而讓旅遊產業發展反哺歷史文化保護。

新冠肺炎疫情給當地旅遊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疫情防控期間,瓦哈卡市政府仍不遺餘力地推進包括飲用水系統改造、路面修繕等在內的140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據該市養路部門負責人勞爾·莫雷諾介紹,施工團隊將使用400立方米的優質瀝青材料對路面進行精細修繕,以保障市民和遊客更舒適的出行。公共照明更新項目也於去年11月啓動,約1.7萬盞街燈將被更換或安裝,投資額近1.43億比索(約合5238萬元人民幣)。

未來,瓦哈卡將通過修建無障礙道路、打造清潔城市以及有效利用能源等舉措,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改善綠色開放公共空間。

(本報墨西哥城電)

德國斯圖加特

在綠色中共享城市發展

本報駐德國記者李強

作為聞名全球的汽車城,德國南部工業重鎮斯圖加特沒有多少高樓,56%的城區面積被森林、綠地和葡萄園覆蓋,是聞名全德的宜居城市。“在斯圖加特,你無需開車出城,就能在市內的葡萄園裏品嚐美酒。”該市旅遊局局長阿明·德爾尼茨如是介紹斯圖加特的獨特之處。這得益於該市打造園林城市的規劃思路。

斯圖加特三面環山,中心城區只能沿着狹窄的內卡河河谷展開,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早在上世紀20年代,斯圖加特市政府就根據當地的地形條件確定瞭如下空間政策:將綠地從周邊山地延續至市中心,以防因城市建設阻斷大氣循環。

二戰中,斯圖加特幾乎被夷為平地。戰後重建時,斯圖加特對全域的生態空間整體規劃,將各類型生態空間進行細分,並明確管控措施。其中包括嚴格禁止開發建設的區域綠帶,設置在人口密集區、僅允許少量項目開發的楔形綠地,以及景觀開發區域和集中建設開發區域。於是,大量工業企業被有序遷至周邊城鎮,城區只保留核心功能。

同時,斯圖加特依託山地地貌,着力打造園林特色的城市景觀。由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漢斯·魯茲設計的U形園林綠帶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這一全長8公里的景觀帶貫穿了城內6個大型公園。U形綠帶的起點王宮廣場始建於18世紀的符騰堡王國時代,戰後被改建為大眾公園,綠植、噴泉、雕塑等點綴其間。世界著名的斯圖加特歌劇院和州立博物館就建於王宮廣場的綠地中。位於城北山麓的基勒斯貝格高地公園是U形綠帶的終點。這裏本是採石場,地勢地貌凹凸不平,但經過園藝師的改造已成為城市的園林代表。

過去60年間,斯圖加特不僅因地制宜改造和興建了6個公園,還藉助生態步道和人行天橋將所有公園連為一體。漢斯·魯茲曾評價説:“U形綠帶不僅是一片廣闊連貫的綠地,而且是由不同時代元素構成的公園景觀設計。通過一系列園林規劃,斯圖加特從山谷盆地擴展到更大的空間。”

工業企業外遷,為“綠”讓地,人們的出行問題如何解決?斯圖加特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功不可沒。自60年代起,斯圖加特開始系統發展軌道交通。城區內,老舊的軌道電車線路被改造延長,形成包含19條線路的城市輕軌網,線路總長131公里。此外,還有總長215公里的7條市郊鐵路線。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體系不但服務於斯圖加特城區的63萬人口,更覆蓋了主城周邊總人口達530萬的斯圖加特都會區。

如今,生活在斯圖加特都會區的市民,只需半小時就可以來到市中心,體驗連綿不絕、自然人文一體的園林景觀,在綠色中共享城市發展。

(本報柏林電)

法國巴黎

民眾參與改造小環線鐵路

本報駐法國記者劉玲玲

走進法國巴黎十五區奧利維耶·塞爾大街上一扇不起眼的小門,你會看到一個別樣的巴黎。從門邊逐級而下,一條長長的廢棄鐵軌在眼前鋪展,枕木間野草叢生,兩側圍牆上則是彩色塗鴉。與鐵軌並行的是一條健身步道,附近居民或跑步或散步,還有人在樹蔭下看書、聊天,一幅悠然圖景。

這段廢棄鐵軌是巴黎“小腰帶”鐵路的一部分。“小腰帶”也被稱為小環線鐵路,是一條始建於19世紀50年代、環繞巴黎的鐵路線。隨着巴黎地鐵的開通,“小腰帶”的客運功能逐漸衰落。1934年,法國政府開始逐步關停該線路的大部分路段,這條曾經是巴黎最繁忙的交通線路逐漸變得荒草叢生。近年來,隨着鐵路遺產這一特殊城市空間的開發再利用進入人們視野,巴黎市政當局和民眾也開始考慮“小腰帶”的軌道設施和附屬空間的重新利用。

如何改造“小腰帶”?除去已被拆除以及併入巴黎市郊線路火車的部分,目前保留的“小腰帶”是一條總長度為23公里的半環狀線路。2006年,法國國營鐵路總公司同巴黎市政府簽署協議,並公佈了“小腰帶”改造的初步方案,引起市民、專家和開發商的爭議。2012年底,雙方就“小腰帶”改造工程組織了一次公眾諮詢。

“協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巴黎“小腰帶”保護協會會長讓—埃馬紐埃爾·泰裏耶説,“‘小腰帶’周邊大多已建成居民社區,如何在改造的同時維持建築、景觀遺產以及社區生活間的平衡,需要傾聽各方的聲音。”通過反覆討論,人們發現改造“小腰帶”不能用“一攬子”的解決方案,而應劃分成不同路段,化整為零、因地制宜。由於民眾意見得到充分尊重,這一項目也成為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生動案例。

2017年6月,“小腰帶”改造開始。巴黎市政府按照周邊社區分佈將舊鐵路委託給不同的社區團體,由他們組織開發商和社區居民進行討論協商,共同決定該段線路的發展方向。於是,位於十五區的線路被改造為供人們休閒娛樂的城市公園,位於十九區的線路逐漸變成了可供參觀、用餐、聚會的城市農場,位於十八區的舊火車站則被改造和擴建成為可容納近300人的大型露台,定期舉行音樂會、藝術展、舞會等。未來,隨着配套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小腰帶”將為當地居民帶來更豐富的美好體驗。

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景觀規劃與利用一直為法國民眾、媒體所關注。民眾廣泛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也成為相關政策得以順利執行的重要社會基礎。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潘松指出,在政府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的基礎上,民眾表達意見、積極參與城市治理和社區營造,上下形成合力,既有利於保持城市特有的風貌與內涵,同時也提高了民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本報巴黎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