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20年變遷記:從“風吹石頭跑”到“如詩如畫”

阿拉善20年變遷記:從“風吹石頭跑”到“如詩如畫”

圖為如詩如畫的阿拉善美景。 曉涵 攝

   中新網阿拉善7月13日電 題:中國西部地區阿拉善20年變遷記:從“風吹石頭跑”到“如詩如畫”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我的故鄉不能僅僅是荒蕪,現在已經是綠樹成蔭,如詩如畫。”盛夏時節,孟和巴依爾談起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變化時激動地説。

   阿拉善盟曾經是內蒙古自治區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嚴重的地區,被稱為中國沙塵暴西北路徑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策源地。境內有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

阿拉善20年變遷記:從“風吹石頭跑”到“如詩如畫”

圖為如詩如畫的阿拉善美景。 曉涵 攝

   “天上不見鳥,地上不長草,遍地無人煙,風吹石頭跑。”孟和巴依爾是當地的牧民,他對於家鄉20年前的整體印象,用了一句俗語。

   2000年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播出專題節目《沙起額濟納》,引起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同年,中國國務院作出對黑河水量實施統一調度的重大決策,以此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黑河是中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內陸河,發源於祁連山中段,流域東與石羊河流域相鄰,西與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

   兩年後的2002年7月17日,位於內蒙古最西部的額濟納旗境內乾涸10年之久的東居延海首次進水。

   官方消息顯示,阿拉善盟利用來之不易的黑河水對下游額濟納旗實施搶救性保護,居延海三角洲地下水位平均回升40釐米,東居延海連續15年不幹涸,水域面積常年保持在40平方公里以上,消失已久的黑河尾閭獨有大頭魚重新出現。

   阿拉善盟林草局副局長王新民介紹説,目前額濟納旗居延海兩岸胡楊林面積由36萬畝增至45萬畝,居延海再現往日碧波盪漾的景象。

阿拉善20年變遷記:從“風吹石頭跑”到“如詩如畫”

圖為如詩如畫的阿拉善美景。 曉涵 攝

   居延海的變化,只是阿拉善盟整體發生鉅變的縮影。

   王新民介紹説,當地官方將生態治理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其中最主要的舉措就是“阻止當地三大沙漠握手”。

   “我們通過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打破了在200毫米以下降水地區不能飛播造林的定論,持續開展飛播造林,累計飛播造林636萬畝。”王新民介紹説,經過多年奮戰,已有很大成效。

   中新網記者瞭解到,經過數十年奮戰,阿拉善盟官方在上述三大沙漠之間已累計完成營造林1935萬畝,特別是在騰格里和烏蘭布和沙漠建成兩條總長460公里、寬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林草防護帶,形成“綠帶鎖黃龍”之勢,保障了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糧基地以及中國西北、華北、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

   “具體沒統計過,但現在刮沙塵暴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樹越來越多了。”孟和巴依爾驚奇地説。

   阿拉善生態環境的逐年變化,也讓這裏的民眾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們過去周圍都是沙子,一颳風就把羊圈和羊都壓住了。”李秀梅是阿拉善盟阿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浩坦淖日嘎查的民眾。她説,這幾年中,當地開展飛播造林改善了環境,還帶來了可觀的綠色收入,幫助他們實現脱貧致富。

阿拉善20年變遷記:從“風吹石頭跑”到“如詩如畫”

圖為如詩如畫的阿拉善美景。 曉涵 攝

   當地官方資料顯示,如同李秀梅這樣的民眾,在當地嘎查共有60户。每年7月份是飛播林採種期,她和家人通過採收、銷售花棒、沙拐棗等種子增加收入,至少能有2萬多元(人民幣)。

   當地環境的漸次變化,也在帶動着當地的旅遊業。

   “旅遊接待人次和收入連續10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快速增長。”阿拉善盟文旅廣局副局長包凱峯説,當地以汽車越野、額濟納胡楊、巴丹吉林沙漠、觀賞石寶玉石等為主題策劃實施品牌賽事節慶活動,如今已成為阿拉善盟的品牌。

   “一些來過這裏的外賓們都豎起了大拇指,不住點贊。”包凱峯如是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4 字。

轉載請註明: 阿拉善20年變遷記:從“風吹石頭跑”到“如詩如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