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旅博覽會|知、尋、用、傳承,文旅融合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

疫情防控新常態下,文旅產業出路在哪?9月4日,大運河文化旅遊產業合作論壇上,華僑城集團旅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華僑城旅遊投資管理集團總裁張樹民向大家分享了他對文旅產業新發展的思考。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知、尋、用、傳承,文旅融合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

路在腳下,竹杖芒鞋

“疫情‘捆’住人們的手腳,跨地區旅行自然難以成行。旅遊業面臨的直接困難是盈利的下降。上半年70家上市旅遊企業中55家虧損,虧損額500多億,全球共損失了1.2億旅遊從業崗位。在投資者看來,旅遊業有些脆弱,文旅從業者都開始動搖,想轉行。”面對文旅業的現狀,張樹民表示應當正視困難。他把文旅業的發展比作爬山,“即使走出‘太行王屋’,我們還要翻越很多高山,才能到達嚮往的文旅‘終點’。”

“雖困難,但還要有信心。文旅業最終會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張樹民分析文旅業的“家底”,280家5A級景區,88多萬家酒店,1200多處露營地……國內文旅“家大業大”,文旅業的恢復會是“地毯式”的。

“除此之外,40年的旅遊教育積澱了深厚的人才體系。文旅人心在夢在。旅遊業除了脆弱,還有堅韌性。需求在、方向在,旅遊人的文旅人的幹勁也在,發展也會在。”

“產業的信心和人氣正在恢復,勢頭比較強勁。一個佐證是我拿到的一份人氣報告中,長沙的人氣居然恢復到了原來的2000%。”張樹民表示,文旅行業本身是一個特別強調創新、持續演變的行業,不必處處對比過去,新態勢才是向好趨勢。

文旅融合,登高望遠

“運河本身既有深厚的文化,同時又是長長的一條黃金旅遊帶。如果抓住文旅融合的本質,我們就會看到大運河文化的發展,看到文旅產業的未來。”張樹明總結,潛在的市場機會集中在四端:從遊客出行的需求端、目的地系列服務供給端,到旅遊社與OTA等中介端,以及還有提供旅行計劃、出謀劃策的智慧端。

文旅融合的階段性任務是什麼?張樹民認為,首先是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比如雲南臨滄佤族翁丁村,它將奴隸時代的生活保存至今,以文旅途徑展示鮮活的歷史文化;再者是文化在旅遊渠道的傳播,以杭州《宋城千古城》為代表,沉浸式實景演出,在景中置身從前生活、感受宋城文化;第三種是文旅深度體驗的創新融合,比如迪士尼樂園有獨特IP和精心營造的城堡氛圍、童話世界,角色演員和遊客互動;第四類就是旅遊文明氛圍持續提升。“秩序、禮儀、傳承文脈,遊客本身也在展現文化,以人融入文化,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張樹民表示,文旅融合應當做到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在自然生長的前提下,文旅人必當要知文化、尋文化、用文化、傳承文化。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童棹凡 黃澤文/文 李笑林/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8 字。

轉載請註明: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知、尋、用、傳承,文旅融合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