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無人經濟背後的中國勞動者

蓬勃無人經濟背後的中國勞動者

  無人廚房裏,機械臂分工合作精美菜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上海5月4日電(記者何曦悦 王默玲)上海市長寧區一幢寫字樓大廳內,最近悄然出現了一羣會做中餐的“機器人”。透明玻璃牆內,三隻機械臂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完成取菜、烹飪、打包、送餐,購買者只需掃碼下單,就能從智能取餐櫃中拿到一份機器人新鮮現做的中式午餐。

  這是由上海一家餐飲企業熙香開發的無人便當店項目,全程無需店員參與。但這樣的無人經濟並不意味着不需要勞動者:作為該企業機械設計工程師的趙軍,日常工作就是和機器“對話”。

  “菜品研發人員推出一項新的菜品,我就要負責把廚師的烹飪過程轉化為機器語言,為原材料分配好料道,設置後台點餐、分配系統,通過不斷調試原材料形態、製作温度和過程,最終讓機器製作出菜品。”趙軍説,他最快一天內就能把廚師的構想變成機器烹飪的成品。

  趙軍之前學的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日常愛好烹飪。他沒想到,自己的兩項熱愛能夠在一份工作中緊密融合在一起。

  “看到自己設計、組裝、調試後,機器人能做出和大廚手藝媲美的菜,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刻。”趙軍説。

  熙香創始人劉藴熙説,無人經濟並不意味着人被機器代替了。成立於2013年的熙香專注餐飲行業的“人工智能 物聯網”,先後推出了無人便當店實驗室、社區智能餐車、無人食堂等產品,最新開發的無人食堂與無人小吃車預計將於今年年中正式開始銷售。

  儘管這些店鋪的後廚無人,但忙碌的機器人仍然需要優秀的人類大廚擔任啓蒙老師。

  劉藴熙説,最初公司很難招到願意來的廚師。“因為大廚們都怕自己離開了廚房,會生疏了手藝。但其實,他們可以在更好的工作環境下,從容地研發菜品。”劉藴熙説,目前公司已經開發出一千多種機器製作的菜品。

  2018年加入熙香的黃理就是一名菜品研發師,曾經在餐飲業工作多年的他覺得,目前的工作狀態要輕鬆許多,但日常需要更多思考。

  “我每月可以開發十道以上的菜品,先去調研當季食材,自己嘗試手動做出成品,再與機器磨合測試。”黃理説,疫情影響下,自己不少同行朋友都面臨着失業的擔憂,而從事無人經濟的他近期還在持續開發新菜。

  劉藴熙説,雖然在疫情之下公司的訂餐、會務用餐業務受到了一定影響,但近期收到了眾多餐飲企業尋求無人廚房合作的意向。

蓬勃無人經濟背後的中國勞動者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一棟寫字樓裏的機器人咖啡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樣發掘了機遇的還有機器人咖啡亭。佔地2.5平方米的玻璃亭內,機械臂最快30秒就能衝調一杯熱美式咖啡,也能做出複雜的玫瑰荔枝拿鐵、熱巧克力等。發明方上海氦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非子説,目前咖啡亭單量翻倍,用户羣也在不斷擴展。

  韓非子介紹,為了向着“不遜色於手工製作”的方向努力,讓每杯咖啡都有體面的包裝,光是對咖啡杯的機械臂扣蓋技術就進行了長期鑽研。

  熱咖啡,要用厚實的紙杯,暖手而不燙;冰咖啡,要用透明的塑料杯,透出咖啡、奶油和冰塊混合的賞心悦目圖景。為此,機器人咖啡亭配備了一套柔性生產系統,可以識別不同材質的杯壁厚度,智能調整扣蓋力度和角度,準確扣蓋。

  “無人機器不能以犧牲口味和消費體驗為代價。”韓非子説。

  今年4月,《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佈,特別提到加速發展無人工廠、無人超市、智能售貨機、無人配送等無人經濟形態。

  2019年底,熙香獲得了上海市首張頒發給智能無人微廚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對於這種創新,上海的監管部門和我們一起研究探討如何更好地管理,我們所在的虹橋街道也像‘孃家人’一樣提供幫助與合作資源。”劉藴熙説。

  她表示,無人經濟會創造更豐富的職業選擇,比如公司構建了雲端菜譜數據庫,未來將邀請社會上更多廚師通過上傳菜譜的方式獲得收益。無人行業的大門,正向更多勞動者敞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6 字。

轉載請註明: 蓬勃無人經濟背後的中國勞動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