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按下了經濟發展的“快進鍵”,承接全球產業轉移,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大國。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就有大挑戰,也藴藏着大機遇,新冠肺炎疫情又給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穩定產業鏈、打通創新鏈,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新動能,加快實現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任務更加艱鉅、複雜。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設雨林生態特徵的創新型產業集羣不失為一劑良方。
一、創新型產業集羣與雨林生態
(一)創新型產業集羣的理論發展
產業集羣的相關理論可以追溯到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分工協作理論。此後,規模經濟理論、區位理論、增長極理論、技術創新理論、鑽石理論(又稱波特鑽石模型)等一系列理論提出,總結並引領着產業經濟的發展。自1990年邁克爾 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產業集羣概念以來,關於產業集羣的研究成為學界、政界、商界研究的熱點。人們發現,在全球經濟的變革中,一些區域蓬勃發展的景象稍縱即逝,另一些區域卻一直引領着產業發展,在市場需求多變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穩定的經濟表現。199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研究報告《集羣——促進創新之動力》中首次提出創新集羣的概念,指出其由企業、研究機構、政府、中介服務組織等構成,並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和知識鍊形成長期穩定的創新協作關係,強調了創新對於產業集羣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二)雨林生態的四大特徵
雨林(Rainforest)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區系,依位置的不同分熱帶雨林和温帶雨林。温潤的氣候保證了樹和植物的快速成長,同時樹和植物也為雨林中成千上萬種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護所。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穩定性最高的生態系統,常年氣候炎熱,季節差異不明顯,生物羣落演替進度快,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動植物物種棲息在熱帶雨林。同時,熱帶雨林也是地球上生物主要的棲息地,有超過25%的現代藥物是由熱帶雨林植物提煉的,被人們稱之為天然“大藥房”。同時由於眾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淨化空氣的能力尤為強大,熱帶雨林也是地球上的“大氧吧”。雨林具備的四大特徵,是雨林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一是多元。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羣落,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護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雨林系統具有很高的生態穩定性。根據一項最新評估顯示,在亞馬遜熱帶雨林有將近4000億棵樹,屬於16000個不同的樹種。
二是冠層。雨林有着獨一無二植物性結構,這種結構由一些垂直分層組成,包括森林樹冠層、冠層、林下葉層、矮樹層和地面表層,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生長在冠層林木上的附生植物的存在,附生植物不是寄生的,因為它們不從宿主那獲取營養維持生命,而是把宿主樹木僅僅當作生存的支持者,兩者互相幫助,各取所需。附生植物有着很好的空中環境適應能力,他們採取各種方法從周圍的環境中汲取營養物質,這是一種生存的機制。有眾多的動植物居住在冠層中,它們適應了這種枝繁葉茂的雨林世界,有人估計有90%的物種存在冠層生態系統中。由於雨林被估計容納了50%的植物種類,因而雨林的冠層部分大約生存着地球上45%的生命。
三是共生。所有的物種都一定程度上依賴彼此而生存的這種相互依賴特性是雨林生態系統中一個主要特徵。在森林中生物相互依賴性有很多形式,從一些物種依賴其它物種的授粉和種子散佈到捕食-被捕食關係再到共生關係等。
四是進化。雨林生物的進化是逐漸形成的。從早期的經過自然界優勝劣汰,適應這個環境的動植物得以繁衍生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發展,形成了雨林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隨地理環境的變化、氣候的變化、人類的侵襲破壞、雨林裏的動植物之間的生死博弈等都在影響和推動着雨林的進化和演變,而且一直在進行中。
創新型產業集羣與熱帶雨林有關係嗎?《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一書把雨林生態圈與硅谷的創新生態圈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形象地再現了雨林的生存法則和雨林配方。
“在雨林中,一棵像野草的植株極有可能是整個生態環境中最有價值的新植物。”今天的“野草”可能是明天的“參天大樹”,千萬不要把哪些特立獨行的創新想法扼殺在搖籃中。是的,許多初創公司在偌大的一個科技園區中,活在一個產業集羣區域內,一開始大家也許都不怎麼在意,但保不齊,幾年後有些小公司就會成為高科技的大企業。
是的,從“雨林的七條規則”,可以找到雨林生態的本質。
(1)突破規則、追求夢想。
(2)敞開大門、傾心聆聽。
(3)信任與被信任。
(4)實驗和迭代。
(5)尋求公平而不是優勢。
(6)犯錯、失敗、堅持。
(7)讓愛傳遞出去。
創新型產業集羣與熱帶雨林一樣,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中介機構共同構成了具有自組織和自調節功能的有機系統,而其中基石人物和基石組織發揮了關鍵的聯結和引領作用。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訊等前沿技術不斷出現,“新物種”豐富;跨界打擊、顛覆式創新使得競爭更加充分而激烈,也催生了新的共生關係,形成了新的產業冠層。具有雨林生態特徵的創新型產業集羣,將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乃至未來的創新變革中勇立潮頭。
二、發達國家構建創新型產業集羣的實踐
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在產業集羣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值得研究和借鑑。
美國產業集羣的發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把區域優勢作為產業集羣發展的基礎。以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為抓手,以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市場化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支持、金融和相關中介機構通力合作的做法。例如,早期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地區形成的以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為代表的汽車產業集羣。再如,以斯坦福大學為先導,創立了第一批科技創業公司,吸引了眾多大大小小的企業來硅谷設立研發中心和技術公司,最終發展成為全球最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羣集中地——硅谷。再比如,波士頓地區的生物技術和生物製藥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功勞就是坐落在該地區的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麻省理工醫學院等一流大學和一流醫院。還有,休斯頓石化集羣,就是因為休斯頓所在地墨西哥灣豐富的石油儲量和便捷的交通,帶動了石油開採、石油加工等下游產業鏈。包括坐落在紐約曼哈頓地區的華爾街,之所以能夠成為金融產業集聚地,也是因為有摩根財團、洛克菲勒石油、杜邦集團等早期的大集團金融業務的開展,加上後來的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保險公司等一大批金融類公司的集聚,發展成為後來的金融中心。
從美國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來看,有兩點值得我們借鑑。一是要把握產業集羣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產業集羣也不例外。首先要把產業鏈搞明白,先上什麼,後上什麼,要抓住重點,抓住產業鏈的核心,然後再按順序展開。其次要把產業集羣的“集羣”集到位。除了交通、住房等基礎設施“硬”件外,如學校、醫院、銀行、購物中心、餐飲、文化、健身等“軟”件也要到位。二是政府的規劃要和市場化推動緊密結合起來。全國需要規劃多少個、什麼類型的產業集羣?現有的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哪些可以發展成為有創新特色、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羣?這方面要理清兩個問題,首先是要考慮該地區的資源條件,其次要落實產業集羣建設方的能力問題,這裏的能力包括體制機制、市場號召力、專業化水平等等。切忌“巢”築好了,“鳳”引不來。
同時還要看到,自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主導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對產業集羣的升級和創新型產業集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總結下來,美國科技創新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領域:
1.生物技術產業化。包括基因育種和個性化醫療。
(1)基因育種:利用基因測序加上地理信息系統,作物種植按用户需求植入基因,並根據不同土壤、病蟲害和氣候條件種植各種高產品種;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大大減少殺蟲劑、氮肥、水的使用量,按需定製培育各種對人體有益成分的品種;利用基因檢測,提高奶牛奶產量和質量,改善肉牛品質,減少種牛數量,對豬、羊、雞、魚全部採用基因技術,經濟價值巨大。
(2)個性化醫療:科學家分析得出,人體自身在先天基因上各有600萬個鹼基差異,後天因個人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使每人在體質、健康、疾病發生、藥物反應及治療效果等各種功能產生差異;個性化醫療一反“大鍋飯”式的同一治療,通過對人體差異精準定義,提供疾病早期診斷,在問題小、費用低、效果好的時機及時徹底治療;個性化醫療涵蓋個體化營養、保健、預防和診斷,達到最大預防和治療效果,減少治療費用。
2.信息技術產業。包括物聯網、雲計算、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新一輪信息技術包括信息、材料、製造等領域。它的創新和發展有利於傳統產業優化與升級,為現代服務業提供技術支撐,降低企業供應鏈成本,更有效地吸納全球創新資源,掌握世界優秀科技人才動向等提供了重要機遇。
3.新能源技術。清潔能源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次產業技術革命,產業化的重點包括第二代太陽能技術、電動汽車電池技術升級換代、車用新型材料、建築節能技術等。
再看一下美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一般來説,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從美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看,主要有三大特點。
一是金融危機之前,美國長期依賴科技和金融業,通過軍事擴張、“債務驅動”和過度消費來支持經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85%左右,金融危機證明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促使美國尋求新的經濟可持續增長之路。
二是面對美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推出了出口驅動經濟,以綠色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優先,促進美國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並相繼推出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專業培訓)計劃、先進製造計劃等刺激經濟的措施。以綠色能源為優先,促進向“綠色經濟”轉型,擺脱對石油依賴,推動經濟復甦,同時鼓勵和加大對出口的支持力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依靠科技創新,開發引領未來發展新技術和新產業,促進美國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恢復和長期增長。
三是特朗普上台後經濟政策的大轉向。特朗普上台後一反美國曆屆政府“經濟全球化”的主線,提出了“讓美國再次變得偉大”,凸顯了“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傾向。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經濟政策深受經濟學供給學派的影響,以税收、醫保、貨幣、貿易等核心經濟手段為抓手,擴大了供給和分配的政策區間。另一方面,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全球化,拒絕無償或低成本提供有效的全球公共產品。包括“重建美國製造業大國”的政策,都將會直接影響我國製造業企業的競爭地位和產品出口。這就需要我們客觀分析形勢,科學研判未來美國及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方式對我國相關產業的影響,瞄準“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加強科技創新、發展方式轉型和商業模式及管理方式的創新和重構,把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落腳在高質量發展這個重心上。
近年來,其他國家政府也都在不約而同地加快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羣。
加拿大:2018年2月,加拿大創新、科學和經濟發展部推出“超級創新集羣計劃”,旨在加強從大企業到初創企業、從中介組織到政府和研究機構等各主體間的合作關係,進而建立更高層次的產業生態系統,打造世界領先的創新生態系統,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形成世界領先的創新型經濟。該計劃共投資9.5億加元,支持5個超級創新集羣項目,分別是海洋超級創新集羣、基於人工智能的供應鏈超級創新集羣、先進製造業超級創新集羣、蛋白質產業超級創新集羣、數字技術超級創新集羣,彙集了450多家企業、60所大學和180個其他機構的參與者,覆蓋了加拿大78%的經濟部門。
德國:德國政府積極推進創新集羣發展,一方面是由於集羣自身發展的規律所在,另一方面是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變化和經濟轉型的要求。從州政府到聯邦政府,德國都非常重視創新型產業集羣的發展,從1999年的“創新區域”計劃,到2008年的“區域集羣競賽”,再到2012年出台的“走向集羣計劃”,一直在延續着兩級政府並行的推進模式,推進創新型集羣的發展。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認為,德國經驗我們可以借鑑的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從頂層戰略着手,多種推動方式並存;二是重視創新網絡建設,創新主體分工明確;三是重視對集羣的評估與監測;四是建立信息平台,加強合作交流。
日本:2010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與經濟產業省、農林水產省聯合,對日本各地區提出的區域創新計劃進行評估,確定“區域創新戰略支持計劃”,支持區域創新,推動區域創新型產業集羣。該計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集聚科技創新人才,二是制定並實施人才培養計劃,三是構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知識網絡,四是支持區域內研究設備共享。
三、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羣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20世紀80年代,浙江首先形成了“小企業、大集羣”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隨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快速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化生產的模式,成為我國產業集羣發展的雛形。90年代,隨着國內需求釋放和出口貿易大幅增長,全國各地區紛紛加快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形成了各具產業特色的產業集羣。隨着產業發展和消費升級,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羣建設工程》,以國家高新區為重點,開展了創新型產業集羣建設的試點,系統提出創新型產業集羣應具備的四個特徵:一是產業特色突出,經濟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市場佔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較高,成為地區支柱或主導產業;二是集羣特徵明顯,圍繞產業鏈條,科技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聚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三是科技服務體系完善,產業與科技服務業互相支撐,互動發展,基本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機制和模式;四是國際化水平較高,在國際技術標準制訂、產品定價等關鍵環節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
九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的創新型產業集羣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代表性的產業集羣有北京中關村移動互聯網創新型產業集羣、武漢東湖國家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羣、杭州數字安防創新型產業集羣、景德鎮直升機製造創新型產業集羣、成都數字新媒體創新型產業集羣、海西鹽湖化工循環經濟創新型產業集羣、蘇州納米新材料創新型產業集羣、亦莊數字電視和數字內容產業集羣、包頭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羣、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羣、廈門海洋與生命科學產業集羣,貴陽區塊鏈與大數據產業集羣、濱州高端鋁材產業集羣等。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主要問題點還是在產業集羣的獨特性(切忌模仿,或重複建設)、創新性,集羣的高科技含量和國際化水平上有差距,同時產業集羣的綜合指標——投入產出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據悉,全國目前有2500多家開發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550多家,省級開發區1990多家。開發區的再定位、差異化分工和產業轉型升級越來越重要,也非常必要。因為若干年前規劃的產業定位、發展規模,隨着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及全球化競爭格局的變化,內外部條件也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需要適時調整、變革。有差距、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要正視問題,對標發達國家先進的創新型產業集羣的最佳實踐,學習借鑑,做到他山之石為我所用。重點要在創新上多下功夫。
北京市在產業集羣定位和創新上進行了很好的創新實踐。坐落在亦莊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1992年成立時定位於工業集中區,佔地僅3.83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的規劃發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定位逐步明確,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電子信息產業、生物工程和醫藥產業、裝備製造產業、汽車及交通設備產業等四大產業的創新型產業集羣。2018年,北京市提出高水平建設“三城一區”主平台, 作為“一區”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承接三大科學城的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第六次擴區,面積進一步達到225平方公里,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再次邁上了高水準、高質量的快車道。
中關村科技園區也從最早的電子一條街,發展到今天“一區十六園”,空間規劃拓展至500km2,並明確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並形成了特色產業園(包括中關村軟件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園)、研發創新園(包括清華科技園、北航航空航天創新園、北理工國防科技園等)、創新創業社區(包括中關村創業大街、中關村智造大街、創業公社等)、科技新城(包括未來科學城、大望京科技商務區、長辛店生態城等),還有改造更新園區(包括798藝術區、“新華1949”文化創意產業園、首鋼西十筒倉創意廣場)。坐落在順義的天竺綜合保税區也將主導產業由工業自動化設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升級為航空貿易、醫藥貿易和文化貿易,面積也從272.6公頃擴展到了594.4公頃。同時隨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確立,北京通州經濟開發區原來規劃的建材、機械、新材料調整升級為科技研發、商務服務、電子信息、互聯網經濟等。
創新型產業集羣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中高端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現代服務業,人力、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發展好創新型產業集羣對國家、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校、各方面創新人才都是大事、好事。
四、意見和建議
從生態圈的角度看,創新型產業集羣與雨林的規則可以説是異曲同工,相得益彰。如何更好地通過雨林的多元、共生、冠層、開放等特徵來有的放矢地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研究,融會貫通地加以學習、借鑑和應用,真正把“多元共生、協同發展、包容進化、開放創新”的理念,轉化運用到創新型產業集羣的構建之中。
着眼於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創新和轉型滲透到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不論是科學研究,還是新產品開發,不論是產業鏈間的戰略協同,還是信息的交換和維繫,包括集羣內人才結構和人才總量的變化,都會隨着技術進步、競爭環境的改變、資源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創新、變革和調整。集羣內各要素的互相影響和作用,實現自身結構的有組織及有序化發展,促進產業集羣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強化而不斷成長,最終發揮好產業集羣作為一個特殊的創新生態,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的功能優化、要素創新和產業升級,這些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既然雨林是一個創新的生態系統,那麼在產業集羣內各個創新主體、創新環節和創新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就會進一步強化產業集羣內的創新生態鏈的組合,進而通過人們的智慧和其他相關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持續展現生生不息的創新生態。
誠然,創新型產業集羣,不論是從零開始構建,還是已有幾十年的傳統的產業集羣歷史,都需要落實持續不斷的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需要以打造經濟增長新動力,構建激發創新活力的內外部環境做起,充分發揮好科技人才、企業家、政府、金融機構、高校和科研機構、各類中介機構等相關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好5G、大數據、智能網絡等新技術、新模式,助推創新型產業集羣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並持續不斷迸發新的激情和活力。
加快創新型產業集羣建設,對政府和企業的建議是:
(一)政府層面
1、要加強產業集羣的規劃管理。一是科學的分類管理,按行業分類和產業特徵來科學規劃,實施分類管理。二是抓好國家和地方政府兩級規劃,避免重複建設而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三是圍繞產業集羣的品牌和影響力,培育支持一批高技術企業和幾個大企業集團。
2、要支持產業園區自持產業載體,通過增加廠房、樓宇面積,以及先租後買、明股實債等金融支持,增強產業承載能力,減輕新創產業和入園企業的資金壓力。
3、要主動吸引民間資本投資,增強產業園區的發展活力。產業的多樣性必然要解決資本的多元化問題,大公司和小企業分工協作,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4、把營商環境打造成園區的核心競爭力。要對標世界一流標準,補短板、強弱項,持續創新,久久為功,把營商環境這一軟實力,落實在真功夫上。如上海市的“店小二式服務”、“企業服務隨心選平台”、“營商服務進樓宇”等;深圳市的“數字政府”創建,“鍵盤一按,事情辦完”,高效為企業提供周到服務;北京市的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高效率落實“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等。説到底,營商環境好壞,最終還要有企業來評判,來打分。
5、要搭建好的企業人才和用工平台。及時解決入園區企業人才短缺和用工培訓、使用問題,並逐漸形成市場化高效運轉的人才和用工市場。
(二)企業層面(以汽車行業為例)
1、要牽頭抓好產學研創新工作。創新首先是技術創新,要體現國際國內的最高水平;其次是成果的轉化要體現“儲備研發一代,生產轉化一代”。這是產品力的基礎,也是產品暢銷的基礎。
2、產業的規模經濟問題。要本着投入產出最大化的原則,來規劃和投資項目。比如轎車工廠在一般地區的經濟規模是年產能30萬輛至45萬輛,而商用車一般在15萬輛左右。
3、產業鏈的分工與協作問題。一輛汽車平均約有3萬個不可再拆解的零件。任何一家企業不可能什麼都生產,這就需要汽車行業內各個細分行業、大大小小各家企業的生產分工和協作。政府主管部門和整車企業要牽好這個頭。
4、技術和產品升級問題。科技進步、技術迭代、產品法規和標準升級、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提高和多樣化需求,都要求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要持續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換代。
5、企業的國際化問題。一是要引進來,本着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或利用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板,實現和國外先進企業的合資合作。二是要走出去,走進去,指的是把有競爭力的產品實現出口或海外本地化生產銷售。
6、創新商業模式問題。企業自初創、成長、到發展壯大,每一個階段需要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從價值鏈來看,工廠的經營和管理,與汽車後市場業務的經營管理,也要有不同的商業模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現業務的高效運營,實現投入產出最優的結果。
總之,加快推動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羣,恰逢其時,且很有必要。
(作者系北汽集團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