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AI進入落地期,單憑科學家顛覆行業的機會幾乎不存在,這個領域除外

郭一璞 整理編輯自 李開復演講

今天,創新工場的傳統項目 人工智能訓練營DeeCamp開營了。

從2017年開始,這已經是DeeCamp的第四年了。

這一次DeeCamp的形式有些特別,200餘名來自MIT、CMU、清華、北大、北航、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高校的同學在線上彙集,遠程學習協作,通過暑期學習後在醫療、教育、自動駕駛等賽道做出可落地的AI項目Demo。

每屆的開營儀式上,都有一個保留項目:

李開復教你如何步入產業界

AI領域變化迅速,開復老師會針對當時的情況和未來的大趨勢,告訴仍在讀書的同學們,產業界有哪些機會,如何進入產業界創造價值,如何找到創業機會。

那麼今年開復老師又分享了哪些思考和洞察,給出了什麼樣的建議?

我們一起看一下。

中國如何崛起成為AI超級大國?

中國AI的發展速度肉眼可見,從論文質量和數量到企業落地成果都在飛速成長。

李開復認為,中國AI崛起的原因在6點:

雖然中國沒有圖靈獎級別的大師,但是有大批優秀的年輕AI工程師。

而且,AI是在互聯網應用上打響的第一炮,最牛的互聯網公司都在中美,這些互聯網公司有海量數據可以做AI,因此,互聯網公司做AI是最低垂、最容易夠到的果實。

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創業者更拼搏。美國的創業者更紳士,競爭不激烈,喜歡各做各的、開闢新領域;但在中國創業是贏家通吃的狀況,這也是美團能到千億市值的原因,贏家通吃之後,就可以做成就有壁壘的業務,也有大量數據支持。

而且,中國創業者從借鑑海外模式到本土創新,現在產品已經走向全世界。快手、拼多多、Vipkid、今日頭條、螞蟻金服這些產品都是中國創業者自己創造的模式,而現在,這些模式開始走向世界了。

這些走向世界的APP成功之後,就會產生海量數據,有了數據就能把AI做的更好。

“如果每個AI都需要一個Geoffrey Hinton來調參數,那中國肯定做不過美國加拿大,但中國有海量數據。”李開復説,“中國數據豐富,就是AI領域的OPEC。”

此外,中國的政策大力推動AI發展,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即使是騰訊這樣的大公司也不可能幫整個世界建設5G和雲,但政府可以幫助提升,這是中國互聯網新應用發展的沃土。

比如説,快手就是從四五線城市走出來的,但在美國不可能出現快手這樣的產品,因為美國中西部城市的網絡非常差勁。

再比如自動駕駛方面,美國的策略是不改變道路,中國則為無人駕駛打造新的公路,新基建的賦能提升安全度,保證安全度足夠讓無人車上路,進而累計新的數據,讓整個技術迭代的鏈條滾動下去。

因此,李開復預測,未來AI的各個領域中國公司會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是落地的時代

李開復認為,AI已經從少數精英的“發明期”走向遍地開花的“應用期”。

這一變革的臨界點是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打破了從“不可用”到“可用”的界限,把人工智能推進應用期。

此後的Transformer、強化學習、遷移學習、GAN等技術雖然有很大的貢獻,但不會像深度學習一樣有如此革命性的進展。

而在未來,還會有很多新技術被髮明,但是它們可能很難超越深度學習對產業和社會造成的影響力。

在AI的發明期,一個技術會有三五年的優勢,比如最早的CNN從發明到商業化耗時30年。

但在AI的應用期,新技術出來兩年後就遍地開花了,比如Transformer從發明到大規模商用僅用了2年。

發明期帶來了紅利,創造了很多成功創業家,比如曠視的印奇、地平線的餘凱等等。

但在現在的應用期,我們很難期待只憑一個新技術,就能創造一個曠視商湯,更要看重具體的商業價值。

在應用期,AI最大的機會是幫助傳統行業提升,比如一家幾千億收入的傳統公司,用上了AI,如果能提升1%的收入,那就是巨大的價值。

早期AI專家有很大稀缺性,但現在不同。今天AI的壁壘在下降,但產業的壁壘還是很高的,更需要學AI的人去了解商業,瞭解怎麼賺錢。

但目前在很多不同的行業裏,這些 行業中的管理者和工程師學會運用AI的難度,要遠遠低於懂AI的人學會他們的行業然後顛覆他們的幾率。

李開復認為,可能在 製藥領域還有這樣顛覆性的機會,但在大部分行業,不會有如此稀缺性的機會,讓少數幾個AI專家單憑技術就能顛覆行業。

落地時代,如何選擇商業模式

李開復認為,AI賦能傳統行業的過程,是從單一環節逐漸到整個流程,在逐漸重構整個行業規則的。

比如,加工製造業中,用計算機視覺完成服裝自動質檢;零售行業中,藉助計算機視覺技術,手機掃一掃就能快速完成門店陳列檢查;在生產線上,完成電機零件組裝;在教育場景下,AI輔助老師出題、改卷子,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教孩子學習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這些,都是在單一環節降本提效、優化賦能。

單一環節的AI引用多了之後,就會在流程上取得更多更多的機會。

比如藉助RPA的方式,在電腦上工作的白領,有許多流程化、固定化的操作和內容,不需要動用太多智力的點選、保存、輸入、掃描等工作流程都可以自動化,交給RPA進行。

最後,還可能重構整個行業的規則。

比如在醫療行業,AI可以研發新藥小分子,幫人們找到能夠治療某種疾病的藥品化學分子結構;也可以靠大數據來優化供應鏈,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

學者和創業者,思維模式不同

李開復講到,學校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學術界的科學家,“讓你成為你的老師”。

但進入創業界,則需要一個完全不同的思維。

李開復認為,在AI賦能的時代,本質上做的是To B的生意,科學家型創始人也需要理解商業。

除了科研之外,科學家型創始人還需要做行業探索、市場開拓、把技術產品化和市場化的過程。

而現在,AI技術相對成熟,成熟的軟件框架、硬件、人才培養機制,讓AI產品化的門檻非常低。

如何理解不同時期如何做商業?

開復老師舉了不同時期AI企業的幾個例子:

2011年成立的曠視,處在AI的發明期,聚攏了一大羣清華姚班的人才,可以從遊戲開始,花三年探索商業模式。

到了2017年,這一年成立的創新工場子公司創新奇智,則是直接開始做商業落地。創始團隊6位高管中,四位是商業背景出身,兩位是技術背景出身。這家公司在創立第三年的收入已經超過了8億RMB,即將成為創新工場投出的第6家獨角獸。

此外,還有一家教育公司「河小象」,用AI教孩子寫字,教育行業的核心是優質的內容,AI技術是它的底層支撐。

此外,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例子。

比如有一大批醫療影像讀片公司,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但他們不懂醫院如何運轉、如何採購,找不到商業模式。

還有教育公司做了非常複雜的實體AI機器人,機器人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字,可以和孩子交流。但這樣的機器人老師缺乏市場需求,不如直接做一個卡通形象老師,藉助屏幕和孩子交流。

而且,李開復還強調AI賦能產業的定製化,“不要覺得具體功能很low,一開始就做平台不是那麼容易的。”

年輕AI技術人如何做選擇

瞭解這些基礎知識之後,面臨畢業的AI專業學生要如何做選擇呢?

如果投身產業界,做AI賦能的話,有三個機會:

一是自己創業,學術研究者的商業經驗不足,加入一家創業公司是最好的方向,但是要把顧客當做上帝,先考慮行業需求再考慮做多酷的AI。

二是加入傳統公司,最適合的是金融公司,因為互聯網公司自己都會做AI,而金融公司數據豐富,目標函數和指標很明確,並且金融公司重視科技人才。

三是加入諮詢公司,因為一些非常傳統的公司、家族企業,他們的文化大部分科研人員很難適應,但麥肯錫這一類的諮詢公司,就可以幫助這些傳統公司做AI轉型。

如何不完全進入產業界,留在學術圈的話,也有三個方向:

一是可以專注AI理論研究,發明不考慮商業應用的新技術,就像Geoffrey Hinton一樣,等待AI認知方向的新突破。

二是先創業,創業成功之後再回學校做研究,像普林斯頓的李凱教授一樣。

三是像李飛飛一樣,立足於學術界,做兼職參與谷歌的AI。

— 完—

特惠福利 / 一站式音視頻解決方案

想趕上直播電商、在線教育、小程序直播的風口?騰訊雲音視頻解決方案為您助力!

騰訊雲推出9.9元產品體驗包,包括雲點播、雲直播、實時音視頻,總有一款適合你。識別二維碼即可體驗: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喜歡就點「在看」吧 !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93 字。

轉載請註明: 李開復:AI進入落地期,單憑科學家顛覆行業的機會幾乎不存在,這個領域除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