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國館
編輯 | 澤敏
來源 | 國館(ID:guoguan5000)
開始文章前,我想請你試想這麼一個場景:
漆黑的深山老林裏,你迷了路,手機沒電,身上沒火沒燈,沒有任何武器。
路得靠自己摸索,同時還得提防豺狼猛獸,能不能走出來全憑運氣, 你怕嗎?
以上,是老人們對這個智能時代的感覺。只不過他們面對的不是深山老林,而是陌生的二維碼,複雜的家電,怎麼招手都不停的網約車......
對此,他們拼了命地適應、學習,但大多都無能為力。曾經也無所不能的他們,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社會,茫然,害怕,無助......
一個二維碼,將老人與社會相隔
一個健康碼,撕開了老人與智能時代最後一層隔紗,所有矛盾暴露無遺。
就在不久前的大連地鐵,一老人過安檢時受阻。原因很簡單,沒有健康碼。非但沒有,老人還不懂健康碼是何物:
你要幹什麼説清楚,要電話號碼?什麼?什麼通行證?
耳背加上工作人員不耐煩,老人變得緊張,情緒激動。雙方一度爭執不下。
後來經過警察調解,老人為自己的行為道了歉。網上卻有不少人罵着老人蠻不講理,倚老賣老。
可我分明看出,這只是一個孤獨無助的老人。像極我們到外地,聽着不懂的語言,忍着別人的情緒。一次次被拒絕,卻又手足無措。
這段視頻我反反覆覆看了好多次。很心疼。
別人讓他戴好口罩,他照做了,説話掉下來又自覺提了上去。
老人不是不願配合,只是真搞不懂,到底什麼是健康碼,為什麼別人可以搭地鐵,自己卻不可以。
而周遭的人卻不願花時間和他解釋,甚至怒火相向。這是一次智能時代對老人的拒絕。但絕非第一次。
幾天前,黑龍江一位老人就遭遇了類似狀況。因為沒手機,沒法掃健康碼,遭到司機拒載。僵持之下,車上乘客紛紛指責:
你不能為老不尊,快下去吧。這麼多上班的人呢,這麼多人指着你,你不難受嗎?
老人很生氣,自己沒偷沒搶沒犯法,憑什麼就不能坐公交。他站起來和別人理論。但都無濟於事,最後他被民警帶離了公交車。
還有一次,因為同樣的問題,防控員對老人拳腳相向。打到最後,老人面部受傷流血。
僅有的一部老人機也被摔壞,而他一臉無奈,看着揍他的人,嘴裏喃喃着:
“幹啥啊?你幹啥啊?”
是啊,他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老人們也不知道周遭到底發生了什麼。習以為常的東西説變就變,冷不防就被智能時代甩在身後。
該去怪誰,該怎麼辦,他們一臉茫然。智能時代成了一堵無形的牆,將老人與社會相隔。
這頭,一片欣欣向榮,那頭,只剩格格不入。
智能時代背後,是近2億人的掉隊
最新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裏有一項數據震撼了我。
2019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有25388萬人,這其中,接觸過網絡的只有6056萬人。也就是説,將近2億老人沒接觸過網絡。
這個數字,相當恐怖。意味着嫁接於網絡的智能服務,都與他們無關。如同我們手機沒電沒網,寸步難行。
上週末,我在一家醫院諮詢台前排隊,排我前面的是位老大爺。
護士讓他掃一掃二維碼預約掛號,他站在一旁,拿着手機研究了好幾分鐘都不知道怎麼掃。
之後他撓了撓頭,請求護士幫忙,恰逢排隊諮詢的人多,護士有一搭沒一搭地教他:打開微信,右上角掃一掃;關注公眾號;點菜單欄預約......
折騰了老半天,他還是一頭霧水。最後無奈,他滿臉抱歉求助:“不好意思,我實在是不太會,可以幫我掛嗎?”
之後便訕訕地站在護士旁邊,等她忙完才掛上了號。
僅僅只用了一兩分鐘,而老人依舊沒學會怎麼用手機預約。可想而知,下次生病他還得低聲下氣求助於人。
像這樣的老人,一抓一大把。我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
南京一名老人為方便上班,充了299元押金進共享單車。
用了3次後,再也掃不了車。那天,他折騰了兩個多小時,都無能為力。撥打了自行車上一串號碼,也是空號。
擔心押金不見,賬户欠費,他一直都不敢走。直到記者趕來,幫他聯繫了共享單車公司。
原來,並不是掃不了,只是他誤刪了APP。而他撥打的那串號碼,是車輛的編號。因為不懂,他在那輛單車旁,整整等了5個多小時。
比這心酸的還有,揚州一對老夫妻到醫院看病。
老太太患的是風濕關節炎,全身都疼。為了讓她舒服些,大爺便想着租輛輪椅。 然而,用現金租借的都被借光了。
剩下的,都得用手機掃碼借。他根本就不懂怎麼操作。看着老伴疼得難受,大爺在一旁急得直掉眼淚。最後,他只得全程艱難揹着老伴看病。
對老人而言,這個時代真的跑得太快了。
快到他們不懂為什麼不用打車軟件就叫不了車;自助服務怎麼這麼難;連去菜市場買菜都要微信支付......
所謂智能,滲透進生活方方面面。於我們,是便利。於老人,是不便。
城市每個角落,不停上演着身不由己的戲碼。老人們在掉隊,在掙扎。
快速接受新事物
是老人難以邁過的坎
曾有記者做過一個街頭隨機調查,20個老人裏,只有12個用的是智能手機。
雖説用的是智能機,但多數只會打電話,微信都不會用。這其中,4個在努力學着智能手機。剩下8個,都覺得學不會。
數據所佐證的,是一個殘酷現實:智能手機是老人難以邁過的坎。
有人説,活到老就得學到老,不學習活該被拋棄。可事實上,老人們真的有在用心學。
64歲的王大爺學習能力不賴,可還是在智能手機面前敗下陣來。
他曾讓孩子給他買一部智能手機,又開通了微信。
在孩子幫助下,學着操作微信。幾天功夫學會了視頻通話。但也僅止於此,手機其他功能他還是懵懵懂懂。
微信沒綁銀行卡,一到掃碼支付就頭疼。出門打車,打車軟件完全是陌生。掛號流程太複雜,他也搞不來。
這些孩子都有教過他,而且教了很多次。每次他都能記住,只不過隔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
這不是孤例,每次有類似的新聞出現,底下評論都會出現許許多多相似的經歷。無不讓人淚目。智能手機,是真難啊。
年紀一大,記性就差,學習能力也會隨之下降,這是每個老人的通病。我奶奶,上過學識過字,在她們那個年代,她什麼都會。
還沒老的時候,她學什麼都快,什麼都要強。無論什麼新興事物,她都必須學會,再去教其他人。
可你知道嗎,當我去教她智能手機時,她犯了難。最簡單的滑動屏幕、點擊都不會。好不容易學會,隔天就忘。
學了一個星期,她乾脆不學了,像個作業不及格的小學生一樣和我説:“唉,奶奶是真老了。”
眼神裏寫滿了妥協。她要強了一輩子,沒想到還是在智能手機面前低了頭。
所有的不甘到最後都變成了有心無力。這就是老人們的真實寫照。
老人們滿懷羨慕看着年輕一代,跟在後面步履不停。好累好難。
拼命想融入的心拽不動年邁的身軀。蹣跚步伐終究跟不上這個飛速時代。
時代已經不等老人
可我們真該等一等
我在網上看過這麼一條扎心評論,一老爺爺去銀行匯款轉賬,櫃枱讓他去自助機器辦理。
可他自己不會,隨便找了個人幫忙。把手裏攥着的紙條給別人看,裏面是密碼以及各種隱私信息。
幸好他遇上的是好心人,可萬一不幸呢?他的辛苦錢全都會被轉走。
這些年來,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聽過老人因為不懂智能操作被騙錢的消息。
他們在菜市場可以精明到一分一毛都不讓別人算計,可面對完全不熟悉的事物,他們只不過是待宰羔羊。
老人們何以至此?
責任不在時代,真正該愧疚的是我們。想想看,我們做了什麼?
智能產品一件一件往他們那裏送。可使用方法教過一兩遍就算了。到最後,所有產品對他們而言都成了破銅爛鐵,百無一用。
電影《後來的我們》裏有這麼一幕。父親不會用新電視遙控器,便讓林見清教他。一遍又一遍後,林見清不耐煩了,扔下遙控器衝父親嚷嚷:“我都和你説了一百次了。”
父親無奈握着遙控器:“算了,不學了。”
故事的最後,父親去世了,林見清回到沒有父親的老房子,看着那台新買的電視,黯然神傷。父親到死都沒學會怎麼用。電影就是生活。
曾有一項老人學習智能化的調查,近八成老人願意學,而九成以上年輕人不願耐心教老人,這就是現狀。
之前我看過一條讓人很揪心的新聞。
65歲的李大媽不懂家裏智能產品,又怕被子女嫌煩,便將和女兒的聊天記錄打印貼滿家裏。
方法笨拙,笨拙得讓人心疼。
這些聊天記錄,正是我們對待老人的日常。我們住在高樓,他們淌在洪流。
年輕人習以為常很簡單,便以為對他們也一樣簡單。袖手旁觀,任由着他們與時代割裂。
老人們對子女變得小心翼翼, 孤獨對抗智能時代之殤。責任,你我都該背。
一個國家真正的興盛
還在於年輕一代對老人的態度
看過這麼一部短片。老父親和兒子坐在花園裏,飛來一隻麻雀。
父親問兒子:“那是什麼?”
兒子瞟一眼後繼續看報紙説:“麻雀。”
沒多久,麻雀飛到其他地方,父親又問:“那是什麼?”兒子開始不耐煩説:“爸我剛告訴你,那是麻雀。”
之後麻雀又換了位置,父親又問:“那是什麼?”
此時兒子忍不住爆發了:麻雀!爸,那是麻雀!你為啥老是問問問?都告訴你幾百遍是麻雀了。你怎麼就是不知道呢?
父親被氣得回去屋子,隨後拿出一本日記,讓兒子讀上面一段:
今天兒子3歲了。今天和我在公園,我們面前有隻麻雀。兒子問了我21次那是什麼。我回答了21次。
他每次問同樣問題時,我都擁抱了他。一次又一次。
曾經的他們與現在的我們,天壤之別。我們小的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
可他們並沒有像我們現在一樣不耐心。而是一遍又一遍教着我們走路、説話、吃飯......
都説飲水不忘挖井人。但這些不該忘的,我們早就忘了。
一個國家真正的興盛,並不止科技有多強盛,還在於年輕一代對老人的態度。
只有我們這一批人給予老人們足夠的耐心和關懷,下一代才會學着我們的樣子,善待我們這批人。
對老人們而言,世界正由熟悉走向陌生。我們是他們通往新世界唯一一塊敲門磚。既然時代不等老人,那至少我們該等一等。
別讓他們徹底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