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接更相融 京津冀共赴新的“5年之約”

協同發展追夢7年,京津冀從“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到“產業相融”,心齊、事暢、業興正成為三地的新氣象。

“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向遠期目標進軍的第一年。在產業一體化大命題裏,“鏈”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加強三地產業鏈融合互嵌”“讓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更加緊密地協同發展”“推動產業鏈集聚發展”……

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系統,必然是由各種要素互補共生形成的。產業鏈上下聯動、協同配合,可推動關聯企業形成共生、互生、再生的整體關係。“京津冀的產業協同不是簡單搬遷挪移,我們要充分發揮天津完備的產業基礎優勢,為疏解來的企業提供深耕細作的土壤,使產業鏈儘可能向上下游延伸。”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邱立成認為,堅持製造業立市的天津,尤其要抓住信創、生物醫藥等集聚度高、吸附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攀升。

在京津冀產業協同這盤“大棋”中,離不開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向融合。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作用於產業鏈各環節中。換句話説,產業鏈的每個節點都可能成為創新的爆發點,衍生出一條創新鏈,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共同創新。“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也是三地產業融合實現更大突破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強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春陽如是説。只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人才鏈,三鏈融合達到一定深度,才能讓創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形成有競爭力、吸引力的區域價值鏈。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所説,“協同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想要達到這一點,必須促進人才、科技、信息、資金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實現更高使用效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業鏈“一盤棋”發展漸入佳境。北京合眾匯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大志對此深有感觸:早7時從北京家中出發,一個半小時後,就能準時出現在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辦公室裏。借京津冀協同發展東風,超過10億元產能的生產基地已建成投產,北京研發,天津轉化,區域協作成效顯現。如今,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已累計註冊企業317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註冊企業2109家……中關村一大批優秀的創業者深耕津沽大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真金白銀”。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重要節點上,京津冀共赴新的“5年之約”,打造更富生機活力的產業生態鏈,用協同發展的畫筆描繪綺麗動人的春天。(趙威)

(責編:李丹、張靜淇)

責任編輯:熊書婭_0784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1 字。

轉載請註明: 相接更相融 京津冀共赴新的“5年之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