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兩會30秒】月球能種菜?吳偉仁:不排除未來在月球科研站進行人工培植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會訪談)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載人登月如何開展?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載人登月如何開展?
作者 郭超凱
中俄兩國9日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諒解備忘錄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未來月球科研站將如何建設?預期將完成哪些科研目標?載人登月又將如何開展?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詳實梳理了相關構想。
3月9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中心網絡視頻採訪間接受採訪。 中新社記者 王潮 攝
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約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標誌着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畫上圓滿句號。
按照規劃,未來中國探月工程四期還規劃了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資源詳查,嫦娥八號持續深化月球科學探測與應用,並進行相關關鍵技術月面試驗,為構建月球科研站做前期探索。吳偉仁透露:“目前中國已經完成探月工程四期實施方案論證,未來有望在月球南極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觀測、基礎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此前,中國、俄羅斯、歐空局等都曾提出過建設月球科研站的相關構想。
此番中國與俄羅斯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諒解備忘錄,讓月球科研站的建設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框架內,中俄兩國利用在空間科學、研發與使用空間設備和空間技術方面積累的經驗,將共同制定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路線圖,並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規劃、論證、設計、研製、實施和運營等方面開展緊密協作。
對於中俄兩國的合作,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一道,聯合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共同為拓展人類認知邊疆而努力。
中國為何要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月球科研站有何作用?吳偉仁解釋道,之所以選擇月球南極,是因為這裏有可能像地球的南、北極一樣存在極晝或極夜現象,月球的自轉週期等於其公轉週期,即28天一個週期。如此一來,月球南極有可能連續180多天存在光照,這對航天員在月球開展科研任務是極大的便利,必須充分利用好月球的自然資源。
載人登月提上日程
“如果月球科研站能夠成功實施,中國載人登月將不會遙遠。目前中國載人登月也提上了日程,中國科學家、工程師們正論證如何實現載人登月。”吳偉仁説。
從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踏出人類第一步開始算起,美國已通過6次任務將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但基本停留在月球正面赤道南北緯附近一帶。吳偉仁稱,未來中國載人登月將考慮在月球南極一帶着陸,儘管難度更大,但其環境條件更好。一旦成功着陸,月球科研站的建設便可以逐漸開展。這將是長期的月球駐留,而非短期停留。
“相比美國宇航員登陸月球后只能短暫停留幾十個小時,中國航天員在月球停留的時間將更加漫長,航天員有望在月球上開展一些科研工作。我們駐留時間更長,做的事情更多,規模可能也會更大,對此我們還是充滿信心的。”吳偉仁説。
載人登月的關鍵是航天員。吳偉仁表示,參與載人登月的航天員,和參與中國空間站任務的航天員區別不大。除了傳統的飛行員以外,航天員隊伍還會有科學家、工程師,他們將開展一系列科學工程的相關試驗。
要想成功實施載人登月,首先要保證探測器和航天員能安全精準地着陸月球。當前,中國現役火箭尚不具備將航天員送到月球的能力,研發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箭在弦上”。令人欣喜的是,“十四五”期間中國將持續推進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突破現有火箭的箭體尺寸以及發動機推力,從而支撐更遠距離的深空探測。
對於中國後續的探月任務,吳偉仁充滿了期待:“有人提出要在月球進行3D打印、在月球上蓋房子,我認為這並非不可能實現。隨着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和國家經濟發展,這些設想有望在未來的幾十年內變成現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