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功臣回大陸建廠華為蒙難第一個出手相救

“中國芯”最近幾年一直被提及,特別是在今年5月份華為再次遭受打壓之後,芯片似乎成了國人心中難以癒合的“傷口”。雖然網上總有各種各樣關於“中國芯”的新聞,有打雞血的,有潑冷水的......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一點,那就是“中國芯”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果,但相比西方國家還是落後了5-10年之久,甚至更久。

中國芯功臣回大陸建廠華為蒙難第一個出手相救

查看大圖

芯片是個極其燒錢的行業,上百億資金投進去可能連個水泡都不會冒。而且現在咱們國家的芯片人才缺口高達30萬,所以我呼籲即將高考的學弟學妹們,可以考慮相關專業,將來為祖國的芯片事業多做貢獻。

即便“中國芯”要趕超西方國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始終有一羣可愛的人,堅守在這個行業,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前段時間華為再次蒙難之時,最先伸出手拉華為一把的正是中芯國際。

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南京,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不到一歲就被父親帶去了台灣。他從小就很聰明,從台灣大學畢業之後,又分別拿下了紐約州立大學和南衞理公會大學的工程科學碩士和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中國芯功臣回大陸建廠華為蒙難第一個出手相救

查看大圖

從那時候開始,張汝京就一直呆在美國,在全球知名的德州儀器幹了20年。這20年裏,他成了半導體行業著名的“建廠狂魔”,在全球各地建了9座工廠。如果不是一次意外,我想他會不會一直呆在美國?可能會,但我相信大概率不會,因為他有一顆“中國心”。

1997年,年近半百的張汝京失業了,因為德州儀器決定裁撤DRAM部門全部員工,張汝京也未能倖免。本來他可以選擇提前退休,悠閒舒適地度過下半輩子,但他選擇了回台灣創業。

上世紀90年代末的台灣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前方盤踞着台積電和聯華電子兩大巨頭,而且它們正打得熱火朝天。張汝京冒着成為炮灰的危險,創辦了世大半導體,並且很快就建了兩座工廠,一舉成為台灣第三大芯片公司。

中國芯功臣回大陸建廠華為蒙難第一個出手相救

查看大圖

僅用了三年,世大便實現了盈利。不過這時候聯華電子迅速崛起,使得台積電在競爭中落了下風。於是,張忠謀想出了一個增強實力的辦法,那就是收購排名第三的世大。後來,台積電以5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世大,這個價格幾乎是當時世大市值的8倍。

至於張汝京對這場收購的態度如何,有人説他沒什麼意見,也有人説他被資本擺了一道,等他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已成定局,無力迴天了。不管真相與否,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收購促使張汝京回到了大陸。

2000年,張汝京帶着台灣300餘名工程師北上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他跟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結下了樑子。

中國芯功臣回大陸建廠華為蒙難第一個出手相救

查看大圖

2000年8月1日,中芯國際開始動土,2001年9月投產。從動土到投產,僅用了13個月而已,張汝京“建廠狂魔”的稱號真不是浪得虛名。三年之後,中芯國際就擁有了4條8寸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可以説把大陸芯片產業拉快了30年。這時候的中芯國際,已經躋身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廠,張汝京躊躇滿志,想要把它推上市。

不過就在中芯國際準備赴港上市之時,台積電一紙訴狀將其告上了法庭,雖然最後和解收場,但中芯國際損失慘重。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1年零7個月,台積電又故技重施,張汝京雖然信心滿滿,但最後還是輸了官司。並且,台積電還要求張汝京必須離開中芯國際。

這一年,張汝京61歲,他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中芯國際。聽説,離開的那一天,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哭了。也是在那一天,大陸芯片剛剛燃起的光,又熄滅了。

中國芯功臣回大陸建廠華為蒙難第一個出手相救

查看大圖

張汝京雖然離開了中芯國際,但那顆“中國芯”一直在他體內跳動。此後他用了幾年投資過渡,積累資本。2014年再次回到半導體行業,創辦了上海芯昇,主做芯片成本最大的材料——硅,而且做的還是大片硅。後來被上海硅產業集團收購,張汝京再次離開。

2018年,張汝京70歲,他選擇“從頭來過”,創辦了芯恩集成電路公司,開始第五次創業,還是在芯片行業。他幾乎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芯片事業,而這一切,或許都是因為父親的那一句:“你什麼時候來大陸建一所工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芯功臣回大陸建廠華為蒙難第一個出手相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