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劉仕國:我國世界經濟學研究取得長足發展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科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經濟學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需要,不斷改革創新,取得長足發展。

學科體系不斷擴展。世界經濟學以世界經濟為研究對象,以探索世界經濟運行規律為目的。我國世界經濟學研究堅持問題導向,緊扣時代主題及全球特別是中國的發展實踐。近年來,“一帶一路”、全球價值鏈、全球經濟治理和中美貿易摩擦等成為世界經濟學界關注焦點和研究主流。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課題關鍵詞頻統計中,“一帶一路”自2016年以來一直高居首位。2017年,屬於世界經濟學範疇的“一帶一路”主題圖書達211種,而2016年僅42種。分別以“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價值鏈”為主題的世界經濟學中文論文,各有3篇入選《世界經濟年鑑》“2018年國際經濟學最佳中文論文TOP10”。

學科結構持續優化。世界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二級學科,轄多個三級學科。其傳統子學科為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世界經濟統計學、全球宏觀經濟學、國際發展經濟學等。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和全球經濟治理學等新興子學科得到長足發展。從2015年到2019年,國際政治經濟學發文數量增長100%,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增長80%,全球經濟治理學增長15.5%。新興子學科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經濟學由部分傳統子學科強勢主導的局面。國際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和全球經濟治理學紛紛崛起,在世界經濟學發文總量中的合計佔比從2015年的14.1%提升至21%,而國際貿易學的佔比則從32.7%降至27.4%,國際發展經濟學的佔比從17.1%降至14.2%,全球宏觀經濟學從10.2%降至8.6%。

研究方法多樣化。世界經濟學研究由過去的定性分析為主,轉向現在以定量分析為主。大致在2000年以前,我國世界經濟學研究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即通過邏輯推理、哲學思辨、歷史求證、法規判斷等思維方式,着重從質的方面研究世界經濟的特定屬性。但定性分析方法易受個人價值觀影響,不利於結論的準確性、客觀性和科學性。隨着高等數學、數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的廣泛普及,以及統計數據生產能力的大幅提高所帶來的統計數據數量的擴大、質量的提高、可得性的改善,定量分析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學研究主流。定量分析方法計算較複雜,且計算量較大,需依賴計算機和功能較為強大的統計學軟件。同定性分析相比,定量分析更加系統、嚴謹、高效、精確。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出大數據現象,並將定量分析的基礎從統計數字等結構性數據擴展到文字、聲音、圖像等非結構性數據,世界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新一輪變革正在孕育。

當代世界經濟學定量分析更強調議題、經濟學理論、數理統計方法、統計數據之間的高度一致性。這個研究過程鏈條長、研究難度大,各節點都會影響最終結論,因而對研究者素質要求很高。只有議題、理論、方法和數據之間高度一致,才可能得到可靠結論。

作為世界經濟學綜合性最高且難度最大的領域,多國宏觀經濟模型在中國實現從無到有。新世紀伊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相繼開發了中國宏觀經濟模型和全球宏觀經濟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匯率變動、利率變動的宏觀經濟效應分析和世界經濟預測中。多國宏觀經濟模型基於經濟學一般理論和世界經濟學多個子學科理論,研究生產、收入、消費、投資、金融、跨境經貿等多種經濟行為。它需要將多個經濟體的複雜經濟行為連接在一起。這些經濟體之間可能存在很大異質性,設定實證模型時需要體現這些特殊性。模型對經濟理論假説的驗證和統計模型的估計,要同時考慮統計方法的適用性和各經濟體樣本數據的可得性。多國宏觀經濟模型是科學、系統、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運行的有力工具,有利於分析國際經濟行為互動特別是經濟政策跨境溢出和世界經濟運行全貌。大型發達經濟體和主要國際經濟組織一般都研製了多國宏觀經濟模型,以便助力自身經濟決策或國際經濟協調。

評價體系初步建立。我國有關世界經濟學成果的評價體系已初步建立。學術評價是引領世界經濟學發展的重要一環,但長期以來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較為薄弱。2014年以來,《世界經濟年鑑》逐步探索建立科學的世界經濟學評價體系,迄今為止已建立世界經濟學“最佳論文TOP10”(中英文榜單)、“國際經濟學主要圖書”和“國際經濟學主要學人”等榜單,正在建立“國際經濟學主要機構”榜單。這些評價以學術成果為基礎,注重學術傳播力,在世界經濟學領域的品牌效應日漸提升,對世界經濟學發展的引領能力不斷提高。

學術影響力日漸上升。在高質量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成為我國學界風尚。此外,世界經濟學中文論文過去主要發表在世界經濟類專業期刊上,現在則主要刊發於世界經濟學專業性期刊和經濟學綜合性期刊。近二十年來,外文成果尤其是英文成果佔比不斷提高。中國學者撰寫的英文論文在英語世界頂級經濟學期刊中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中國學界主辦的英文經濟學期刊在全球經濟學界的影響力也日漸上升。在國際經濟組織任職的中國學人越來越多,中國學術機構聲譽快速提升。

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一些學術短板也亟待補齊。如前所述,世界經濟統計學、國際投資學等部分傳統子學科發展緩慢,未能充分發揮潛力,以滿足實踐需要;國際政治經濟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經濟治理學,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廣受期待,但仍很薄弱,有待扶持;國際發展經濟學範圍廣闊,但現有研究聚焦不夠,尚待緊扣實踐需求,加快研究時代和實踐所需的重點議題。世界經濟學內部各子學科之間的廣泛交叉尤需大力倡導和踐行。“議題—理論—方法—實踐”是迄今為止世界經濟研究學術論證的主要範式,其中“理論”和“方法”目前仍主要來自歐美學界。部分中國相關議題甚至全球相關議題的研究,迫切需要更多中國立場、中國原創的理論與方法。

學術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其一,重視國際政治經濟數據庫的自主創建。現有相關數據庫多由外資主導,國內用户使用成本高。中國現有相關政治經濟數據均已具備一定基礎,但相關研究、考據、整理和應用卻面臨各種挑戰。其二,世界經濟學研究的計量等數據處理軟件多來自歐美,本土原創軟件極少。國內原創基礎學術軟件開發與應用,有待鼓勵、支持和保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