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StarLink星座最新動態及星間組網動態路由探討

我們要堅信困難是一時的,在此期間:合理膳食、戒煙戒酒、鍛鍊身體、保證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快。居室多通風,日常勤洗手,不聚集活動,酌情戴口罩。祝大家都健康平安!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天基綜合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概述

自2020年6月開始,SpaceX公司在Starlink發射部署方面的進程明顯加快了進度,從先前平均每月不到一次提升至單月內就發射3個批次。而隨時間的演進過程中,新批次衞星的不斷髮射、已在軌衞星的爬升或墜落,都使得空間段衞星分佈時刻在變化。那麼,各批次衞星是否已進入預定軌道高度?所有衞星在空間的分佈是否已足夠均勻?同時,Starlink衞星數量的增加、衞星的更均勻分佈,將提升Starlink網絡覆蓋和服務能力。相比先前,在覆蓋、時延等方面有多大提升?最後,當前Starlink在軌衞星是沒有星間鏈路的,而其所規劃的星間鏈路存在的話,對網絡性能有哪些方面提升?採用星間鏈路後,又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帶着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本項工作,也常歡迎大家的交流與探討。

當前Starlink星座在軌分佈及性能分析

1

在軌分佈

自2019.05.24發射第一批次Starlink衞星以來,截止2020.06.21共計進行了9次發射,前八次發射都是一箭60星,第九次發射是一箭58星。關於發射時間等信息,我們做了一些整理工作,如下表所示:

表1:Starlink衞星發射時間表

注1:發射時間指北京當地時間,即國際協調時UTC 0800;

注2:當前發射的9個批次衞星均搭載獵鷹9型號Falcon9 Block 5。

注3:本文對在軌衞星分析的數據參考時間為2020.06.21.

對在軌538顆衞星的在軌高度統計如下圖所示。可看出,已工作在預定550km軌道高度的衞星有274顆,佔比51%,其他絕大多數衞星均處於軌道爬升過程,部分衞星已低於300km(接近失效)。

圖1 Starlink衞星在軌高度

進一步對各批次發射衞星的在軌高度進行分析,我們可發現,第一批次所有衞星均低於540km,2/3衞星(40顆)是位於500~540km的軌道高度;而該40顆衞星在一個多月前(數據參考時間:2020.04.30)是高於540km的,畢竟該批次衞星作為Demo版本,運行過程中尚未做到持續穩定的在軌維持。相比而言,作為正式版本的第二~四批次衞星基本已全部進入預定軌道,第四批次(發射時間2020.01.29)的發射時間距今(2020.06.21)已144天,前述對Starlink衞星變軌過程分析中也大致總結了,從發射到所有衞星爬升到預定軌道高度的時間是125天。而第五~六批次進入預定軌道的衞星佔比大約2/3,自發射之日起距今分別已有125天、95天,後續分析中將看到第五批次衞星最後一組即將進入預定軌道;第七批次衞星進入預定軌道佔比1/3,其餘兩批次衞星由於新發射,基本都處於300~400km軌道高度。

圖2Starlink衞星在軌高度分批次統計

2

變軌情況

對發射的9批次共計538顆Starlink衞星,自發射之日起至今(時間跨度:1年零29天)的軌道高度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一方面可看出Starlink星座在部署方面明顯加快,另一方面也看出各批次衞星的軌道爬升過程非常有序(除卻第一批次的Demo版本),相關軌道爬升的分析已在前述文章中進行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圖3 Starlink衞星軌道變化過程

在分析圖3中所有衞星軌道變化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第六批次中編號為45370、45387、45411的三顆衞星,每顆星均有一組TLE所算出來的衞星軌道高度在2200~2400km(具體是基於TLE中運行週期計算而來的)之間,上圖中仿真結果已剔除該三個點的數據。至於剔除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是這幾組數據有問題。一方面,來自SpaceTrack的數據並非完全準確無誤,先前我們就發現其存在的一些紕漏,如Starlink衞星45181是第五批次發射的(發射時間在2020年),但有幾組TLE中將其標記為2019年發射;另一方面,這幾組TLE數據從前後印證來看,也是不可能出現這樣軌道高度的情況。

有問題的幾組TLE數據如下:

圖3中是軌道高度隨時間的變化,然而並未能看出Starlink衞星在軌分佈的均勻程度。為此,我們分析當前在軌衞星的升交點赤經RAAN與軌道高度的關係,如圖4所示。

圖4 Starlink衞星在軌高度及升交點赤經RAAN分佈

由圖4可看出,Starlink衞星已較為均勻,其目標是首先完成18個等間隔軌道面,即圖中18條灰色豎直虛線所示。當前,基本實現15個面的分佈,其中第二~四批衞星基本已部署完畢,第五批衞星即將部署完畢,第六批衞星完成兩個面部署,第七批衞星完成一個面部署,剩餘兩批衞星仍處於軌道爬升階段。按SpaceX先前提交星座規劃的方案,後續更多衞星的發射,將逐步填充滿所預期的共計72個軌道面,形成第一階段的1584顆衞星星座。

注:關於(1)-(2)兩節分析,亦可參考,以獲得更詳細信息及前後對比。

3

網絡覆蓋

對StarLink星座覆蓋特性的分析,方法基本上與先前相同,仍以全球分佈的終端為採樣點,以2緯度*2經度的方式進行部署。覆蓋特性分析取1天的仿真週期,步長60秒,當前在軌538顆StarLink衞星對全球覆蓋特性如下圖所示。

圖5 Starlink衞星覆蓋特性—可見衞星個數在全球分佈

由圖5可看出,Starlink星座在南北緯53度附近可形成最優的覆蓋,平均覆蓋重數可達5,而一個月前(2020.05.17-12:00)覆蓋重數為4,相比而言平均可見星個數提升25%。對於高緯度區域(高於60度),仍是無法提供覆蓋,該部分區域將由後續規劃的較大傾角(包括74/70/81度)衞星提供覆蓋服務;對於中低緯度區域(低於30度),基本上可提供平均1.5-3重覆蓋,較先前也有明顯提升。

4

端到端時延

考慮到當前在軌Starlink衞星並沒有星間鏈路,此時,關口站和衞星間通過多跳中繼的方式提供了端到端的服務,如紐約到西雅圖通信業務流為紐約-接入星-站-……-接入星-西雅圖。以1天為仿真時長,端到端往返時延RTT如圖6所示:

圖6 端到端往返時延RTT分析

由圖6上圖可看出,對於紐約到西雅圖之間的可通信時間佔比為77.6%,即仍有22.4%時間內沒有可達鏈路。而上次分析(2020.05.17-12:00)中,可通信時間佔比為59%,提升了18.6個百分點。端到端RTT平均為51.3ms,且RTT波動較大。關於RTT波動較大的原因,先前分析中認為“仍是由於當前StarLink星座分佈不夠均勻而導致”,該結論應該是不夠嚴謹的。現在看來,當前RTT的分析更多僅考慮端到端最優傳輸路徑,而此傳輸路徑在時間推進過程中必然是隨着衞星運動而變化的,至於如何降低此RTT波動則更多需考慮站星的接入/路由(如果有星間鏈路則更多應該考慮星間路由)問題。端到端時延方面,相比先前的平均51.8ms僅降低了不到1%,這是由於衞星數量增加及在軌更為均勻的分佈,並不能有效降低端到端時延,卻可以有效提升可建立通信服務的時間佔比,因為保證100%可用度才是第一目標。

關於(3)-(4)兩節分析,亦可參考《StarLink星座覆蓋與時延分析》,以獲得更詳細信息及前後對比。

星間鏈路優勢及面臨挑戰

星間鏈路主要的功能是解決對無關口站部署區域的通信與覆蓋問題,因為能否建站需要綜合考慮地形地貌、降雨量、國家區域等諸多因素。星間鏈路可解耦衞星的用户側與饋電側,優化關口站的部署。如僅在部分區域布站便可實現面向全球的服務,亦或是在雨衰等較小區域布站。

優勢

01

全球服務能力

以Starlink一期系統的第一階段1584顆星為例,説明星間鏈路對於網絡服務能力的提升。如Starlink星座通過星間鏈路 美國區域部署的26個Ka關口站即可提供全球(實際上僅南北緯60度內)互聯網接入服務。

通過星間鏈路可實現面向全球區域的衞星互聯網服務,前述對美國紐約到西雅圖的端到端往返時延RTT進行了分析,本部分做進一步的延拓。進一步分析面向全球分佈的站到端業務往返時延RTT,以前向鏈路為研究場景,分析站到端的往返時延RTT,如圖7所示:

圖7 Starlink星座一期第一階段1584顆星場景下站到端往返時延RTT

圖7表明在Starlink星座通過星間鏈路可實現面向全球南北緯60度以內的接入服務,由於26個關口站部署於美國區域,相應的在美國區域附近的站到端往返時延RTT較小,基本可實現20ms以內。其他區域的站到端業務往返時延RTT較大,在20-160ms之間波動。同時可看出,Starlink星座對同一緯度線上(東西向業務流)的服務時延較小,這是由於其採用了傾斜軌道星座 星間鏈的緣故,仍是主要考慮到全球在北緯15-45度之間業務需求最大的因素。相比而言,在經度線上(南北方向業務流)則服務較差,需經歷較多的星間路由跳數與較大的傳播距離,該問題將在Starlink後續規劃星座中進行解決。

優勢

02

關口站和業務服務區解耦

此外,通過星間鏈路可實現跨星更大跨度的業務傳輸,也就使得關口站的部署更為方便,如可更合理的規避雨衰較重的區域。雨衰對於高頻段鏈路影響非常大,對於Starlink所規劃的Ka頻段28.5GHz、1%雨衰可用度情況下,全球雨衰較嚴重區域可達17dB,全球雨衰如下圖所示:

圖8 Ka頻段28.5GHz載頻、1%雨衰可用度下

全球的雨衰值(dB)

上圖可看出,在赤道及低緯度區域降雨對衞星鏈路有較嚴重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也基本上是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潛在業務需求較大。在網絡具備星間鏈路的情況下,則可在合適地方部署關口站實現服務區域的拓展。例如以我國為例,在東南沿海區域人口密集且經濟發展程度高,潛在業務需求較大,然而在上海部署關口站則需提供至少12dB的鏈路餘量,相比而言如果在中部或西部區域部署則可顯著降低此開銷。

問題

01

星間鏈路動態指向與跟蹤問題

Starlink星座所規劃的第一階段1584顆星是典型的Walker傾斜軌道星座,每顆星具備四條星間鏈路,同軌道面前後相連 異軌道面左右相連。Starlink星座同軌道面星間鏈路相對位置基本不變,異軌道面星間鏈路相對位置則隨時間變化,對同軌道和異軌道星間鏈路的方位角、俯仰角、距離(Azimuth,Elevation, Range, AER)進行分析,可如圖9和圖10所示:

圖9 Starlink星座第一階段1584顆星場景下同軌道面星間鏈ISL的AER及變化率

圖10 Starlink星座第一階段1584顆星場景下異軌道面星間鏈ISL的AER及變化率

可看出,同軌道面星間鏈路的相對空間位置固定不變,而異軌道面間星間鏈路相對空間位置隨時間變化。對於異軌道星間鏈路,鏈路方位角最大變化率約為0.07deg/s,角度的變化還是比較小的(略低於Oneweb星座異軌道面間星間鏈路方位角最大變化率0.1deg/s)。然而如何在功率受限、平台抖動、相對運動等約束下,支持星間鏈路動態指向與跟蹤以實現可靠與高速的星間傳輸,是當前很多星座的瓶頸所在。

問題

02

星間動態組網路由協議設計問題

面向星間網絡組網需求,網絡協議的設計與部署是關鍵問題。實現長距離端到端數據傳輸需要網絡路由協議的支撐,為數據尋找高效的傳輸路徑。針對Starlink大規模星間網絡組網,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動態路由產生較大的網絡開銷

動態路由協議能夠迅速感知網絡拓撲的變化,及時重新查找路徑,對數據進行重路由,減少丟包。動態路由協議的運行會產生協議包在衞星節點間的交互,當網絡規模較大、節點數較多時,協議包的數量會倍數增加,產生較大的網絡開銷,佔用網絡資源。地面傳統的OSPF、AODV等路由協議具有頻繁的協議包交互,運行在此類網絡中會出現上述問題。不同於地面自組織網絡,星間網絡的星座運行具有規律性和可預測性,星間拓撲比較固定,靜態路由運用在星間網絡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無法有效感知網絡故障。因此,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如何折中或融合,需要考慮。

2

大規模網絡的路由收斂時間

路由收斂時間指網絡拓撲變化後全網路由重新建立的時間,在路由收斂時間內,對於無存儲轉發功能的衞星,數據包將會被丟棄。在動態路由協議中,通常通過鏈路探測與鏈路狀態信息在全網中的洪泛獲取網絡拓撲,重新建立路由。路由收斂的時間則主要由鏈路探測的時間、全網洪泛時間以及路由算法計算時間組成。Starlink星座為網格狀拓撲,網絡規模較大,局部網絡故障或鏈路中斷引發的全網洪泛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分析,如何減小局部動盪引發的全網動盪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3

路由協議的集中式或分佈式部署

分佈式路由指衞星節點之間通過鏈路狀態信息、拓撲消息等的擴散獲知網絡拓撲,每個節點存儲相關信息並自行計算路由計算。集中式路由指由統一節點收集網絡狀態信息,根據全網拓撲計算路由,並將路由信息上注衞星節點,衞星節點只負責數據的處理和轉發。分佈式路由中衞星具有自主計算能力,不依賴統一的控制設備,不存在單點故障,也不存在與地面控制設備的星地瓶頸鍊路與安全性問題;但對衞星的存儲計算能力要求高,對大規模網絡,故障恢復網絡開銷較大且較慢,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需運行統一路由協議,要求協議採用統一標準,不易更新維護,集中式路由與之相反。如何結合集中式與分佈式路由的優缺點,設計優化的路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此外,路由協議的設計還應針對星座的應用需求,考慮負載均衡、QoS要求等。

總結與展望

本文對Starlink星座為研究對象,對最新的在軌分佈和網絡覆蓋時延性能進行分析,並指明星間鏈路動態變化特性及動態組網路由設計問題。形成如下結論:

(1)分析當前在軌538顆Starlink衞星的在軌分佈及變軌過程,整體星座運行和變軌與先前規律基本一致,也表明了衞星平台自主控制能力較成熟;覆蓋和時延方面均有顯著提升,以美國境內端到端業務可通信時間佔比由59%提升至77.6%。

(2)分析了Starlink星座第一階段1584顆星星間鏈路的變化情況,同軌和異軌面間星間鏈路相對變化率較慢,方位角基本在0.07deg/s內;對於全球南北緯60度區域,可提供站到端的業務往返時延RTT在20-160ms之間,通過在其他區域合理布站可顯著降低此時延。

(3)分析了Starlink星座星間組網動態路由的考慮因素,並闡明瞭未來星間組網的動靜態路由結合、集中式與分佈式結合發展趨勢,為大規模星間組網及動態路由提出設計思路。

(4)對SpaceTrack中公佈的Starlink衞星TLE數據分析過程中發現,部分TLE條目在發射編號、運行週期等數據上有錯誤,而該TLE數據錯誤是如何發生的,留待後來關心者考察之,我們後續也將持續關注。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我們將在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1)面向更大規模星間組網和路由需求,重點研究第一期4409顆衞星的建鏈模式,包括混合星座之間是否建鏈及如何建鏈等問題。

(2)分析傳統地面網絡中的OSPF等路由協議的路由收斂時間等性能,思考其劣勢及優化方法,並結合星座應用模式及全球非均衡的業務需求,考慮優化的路由協議設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181 字。

轉載請註明: 前沿 | StarLink星座最新動態及星間組網動態路由探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