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過後陽光必然普照。”5月18日,遭遇“斷供危機”的華為,在深夜發佈了一封內部信,希望員工與企業一起,熬過此次芯片危機。
華為的危機,只是冰山一角。一場以半導體產業為抓手的計算力戰爭,正在升級。
世界上最大的合同芯片製造商台積電,已經宣佈在美國建廠,而緊隨其後的英特爾和三星,也正在考慮美國政府的邀請。對芯片生產商的定向爭奪,意味着競爭的本質發生了變化——“計算力”已經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最重要指標。
半導體、芯片、計算力,是同一條河流的上下游:半導體材料是一切的基礎;集成電路是電子元件在半導體晶片上的集合;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就是芯片。它是一切計算設備的核心,從手機到超級計算機無處不在。它是繁榮之因,是糾紛之始,也是中國製造必須補齊的一塊短板。
2020年,數字化時代加速降臨,中國製造也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當社會需求的運行邏輯發生轉變時,該如何走向未來?
勞動力、消費力、計算力,它們生產力的不同表象,也是生產資料本身
若你留心,就能發現:國家對“計算力”的爭奪,早已經到了針鋒相對的程度。
2016年6月20日,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Sierra、Aurora。
2018年6月,美國能源部下屬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正式宣佈,Summit浮點運算速度峯值可達每秒20億億次,接近“神威·太湖之光”的兩倍,“上帝保佑美國”。
巨大的投入,爭得顯然不止是世界第一的名頭,而是“計算力”。
信息時代早已降臨,人類也早已經意識到計算的重要性,超級計算機可以模擬氣候和洋流,做出更精準的判斷,讓人類預測未來,規避風險;它可以模擬時間進程,並加速整個過程,讓人類更容易明白宇宙的奧秘;它可以模擬核爆炸,甚至人的思維。
當一切都可以用數據和計算來量化時,更快的計算速度,更大的計算量,意味着領先一步,然後步步領先。
計算力正在成為一切的基礎和驅動力,就像上個世紀80年代的勞動力,90年代的消費力一樣,21世紀的計算力,也是生產力的另一種形態,是經濟發展的內驅力,更是生產資料本身。
以中國製造為例,能清晰看到一個經濟模型:不斷擴散的科學技術和資金是恆量,而生產力的外在形態是變量,恆量很重要,但增長緩慢,狀態穩定,變量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這就是中國製造的真正秘密。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外合資”的頂層設計首度被提出,全國各地興建產業園,大力引進外資、技術,但是,決定因素是中國龐大的、高素質的、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正是憑藉巨大的勞動力優勢,中國製造得以進入國際分工中的低端製造業,從而參與國際分工,又因此培養出數量巨大的熟練工人以及少量的管理者,然後產業升級。縱觀中國製造走向世界工廠的過程,就是這一進程的不斷重複。
有無數企業、產業甚至城市,因為“勞動力”的集聚而產生蝶變,無數人的命運因之改變,但是,這也給中國製造留下了“低端”這樣的沉重底色,一時難以去除。
中國製造的第二個機會,在於“消費力”的覺醒,不同於勞動力,消費力更像是外部驅動力,或者説,需求驅動力。
當“made in China”遍佈世界各地後,從業者們發現,中國製造在整個產業鏈中的收益與其龐大的規模嚴重不相稱,蘋果iphone的例子極端但清晰:一台在美國售價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業僅能獲得大約4美元的利潤。人民幣升值、勞動力、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上升,進一步侵蝕中國製造的微不足道的利潤。因此,轉型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往哪裏轉,中國製造的面前有兩條路,一些生產領域的製造業企業,不得不想盡辦法提高技術,擴大規模,試圖降本增效,向“恆量”要效益,但這是一條崇高但艱難的山路。而另外一些消費領域的企業,則敏鋭感知到了“消費力”。
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國人有能力消費,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打造品牌,重塑渠道,提高認知……最早轉型的是服裝產業,昔日為國外品牌代工的服裝廠開始尋求頂尖設計師的合作,打造影響用户心智的品牌。如今,許多中國服裝品牌,已經擺脱了低端製造的固有印象,在世界市場上風起雲湧。當然,搭上消費這趟車的,不止是服裝業,還有家電行、廚衞、玩具等產業。
於是,當計算力成為新的驅動力和新的機會時,自然有無數中國企業湧入半導體產業,對接新的變量,搭上通往新世界的航船。
半導體產業,需要政策需要機會,更需要市場需求與企業的自我實現
不同於“勞動力”是先天優勢,“消費力”是明顯需求,“計算力”更宏觀、更高端,也更隱性。
國家政策引導成為這個產業的關鍵因素之一,不止中國,全世界都如此。
1956年,中國政府就提出“向科學進軍”,制訂了發展各門尖端科學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並根據國外發展電子器件的進程,提出了中國也要研究發展半導體科學,把半導體技術列為國家四大緊急措施之一。從半導體材料開始,自力更生研究半導體器件。
之後幾十年,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步迅速,但是從技術含量方面來講,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始終沒有能夠得到彌補。
而從美國、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圖譜中,可以看到這個產業的另外兩個關鍵點:
二戰以來,美國一直穩居半導體產業高地,除了在美國國防部大力支持下的底層技術突破,資金支持也很重要,自1961年,美國R&D費用佔GDP的比重便遠遠高於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而德州儀器、英特爾等企業的介入,更是助推了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市場需求。上世紀70年代,美國向日本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持,裝配產業開始向日本轉移。日立、三菱、富士通、東芝、日本電氣五大公司牽頭,聯合一些實驗室和研究所,開始實施VLSI項目,為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蓬勃發展的家電、汽車產業,有大量的半導體需求,這直接刺激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發展。
政策支持、市場需求、資金投入,如今的中國同時具備。
中國是世界上半導體需求最大的市場,根據IC Insights2015的數據,中國的半導體市場需求就已佔到全球市場需求的30%左右。而TrendForce在2019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深度分析報告》指出,受益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等終端的蓬勃發展,市場需求大量增加。
政策方面,2014年,中國政府就決定要把集成電路設立為國家戰略,成立領導小組和國家級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2020年以來,工信部印發指導意見重點支持集成電路、5G等新興產業;廣東省印發《廣東省加快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各類創業投資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
在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的雙重刺激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半導體產業。
其中,有深耕這個市場的代工龍頭中芯國際,最近正準備申請科創板上市;有華為海思這樣的鋭意進取者,最新的消息是,它已經殺進了全球前十;還有一些傳統的中國製造企業,比如格力、TCL、美的和康佳,這些曾經創造輝煌的企業,打算佈局未來。
這場以半導體產業為抓手的“計算力戰爭”,結果可能出乎美國預料,中國企業正在重複當年從篳路藍縷到建成一個完備工業體系的過程,而且,中國製造從中找到了轉型的機會。
40年,一家企業的新起點,也是國家競爭的新起跑線
康佳,成為眼下最值得關注的樣本。今年5月21日,它將迎來自己40歲的生日,通過勞動力優勢活下來,把握住消費力的機會崛起,又看清了計算力的未來機會,這家企業親歷了中國製造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具有十足的啓示意義。
康佳的總部,在深圳,距離另一家企業華為,大概有25公里的路程。這兩家企業都曾見證深圳的鉅變,中國製造的崛起,如今,又都站在半導體產業,同一個新起點上。
2020年,全球經濟低迷,資本市場同樣如此。然而,深康佳A的表現,卻堪稱例外。自鼠年開市以來,截至3月9日,僅26個交易日內,康佳股價大幅攀升近140%。而強勢的原因,是康佳在存儲主控芯片、氮化鎵等領域的佈局。
這讓外界目光再次瞄準這家昔日的傳統家電企業,康佳的轉型,是如何完成的?
2018年,康佳集團開始謀求轉型,它希望去掉傳統制造領域的標籤,轉而成為一家科技創新驅動的投控平台型公司。轉型的重點目標,就包括了半導體產業。
康佳進入半導體行業,具有市場、技術、資金三大優勢,同時,作為消費電子領域的領軍者,對於半導體,康佳有着自己的理解。
除了看好外部市場,康佳本身就有大量的半導體需求,僅2017年,採購半導體的金額就有10億美元,而且保持了30%的增速;技術方面,康佳有芯片、半導體材料等方面的優勢;資金方面,更不用考慮。
於是,從2018年開始,康佳大舉進軍半導體產業鏈。
當年,康佳成立了半導體科技事業部,同年又專門成立了合肥康芯威存儲技術有限公司,目前其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MMC5.1存儲主控芯片已經量產,並且較目前市場同類產品更具性價優勢。
去年下半年,康佳又成立了康佳芯盈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在存儲產業佈局中打通了“設計”和康佳產品之間最關鍵的“封測 渠道”環節。2020年3月2日,康佳再度發佈公告,宣佈與中信控股共同發起成立了“信佳新興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以5G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半導體及數字消費產業為投資方向,進一步深入半導體佈局。如今,攻克氮化鎵技術,建立"科技 產業 園區"的運作模式,一切都在康佳的計劃之內。
2018年,康佳轉型的目標,是在5-10年內,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進入中國前十。但僅僅兩年後,就引發市場關注。這進一步印證了康佳以消費電子業務為基礎,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的戰略正確。
就跟40年前一樣,康佳再一次踏準了時代的步伐。這家即將“人到中年”的企業,敏鋭地在危機到來前,找到了一條長期主義的道路。
改革開放42年,最早的一批中國企業也將迎來自己的中年,如何將過去作為序章,重新出發,康佳,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樣本。企業基業長青的秘密本就是這樣:能理解未來,能快速跟上,能果斷投入,也能學會捨得。
當然,還得從變化中看到機會。
對於2020年的中國半導體行業,甚至整個中國製造來説,“變化”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詞,比如,美國的發難。
美國希望把台積電、三星、因特爾掌握在手中,捏住半導體行業的而未來,但它其實選錯了贏得這場計算力戰爭的方法。
芯片斷供,可能會是一時之困,卻會激勵中國企業自力更生。這並非“精神勝利”,實際上,當年的超算領域,美國也曾採取同樣的辦法,沒想到,中國很快推出了自己的超算芯片,並以更低的功耗和成本,贏得了世界第一。
2020年的中國,已經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擁有最大的市場,別人的放棄,正是中國產品的機會。過去,低端製造如此,如今,半導體產業同樣如此。
一個屬於計算力的時代正在到來,中國製造站上了十字路口,過往輝煌仍在,未來則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這是中國的機會,也是以康佳為代表的中國製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