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個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作者 柳胖胖,36氪經授權發佈。
上週五拼多多發佈了2020第一季度的財報,當天在中概股普跌5%-10%的背景下,其股價反而大漲了15%。不過隨後,馬上就有了很多質疑和看空拼多多的聲音。
這裏面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有一些投資者認為拼多多的市值在短期內已經有了很大的漲幅,而疫情期間公司的實際業務發展和未來預期肯定沒有像股價飛竄得那麼快。而股價這個東西本身就自有其波動規律,世上也沒有隻漲不跌的股票,所以隨後兩天的交易日拼多多的股價也確實回落了。
然而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投資者認為拼多多的數據有造假現象,所以才有了在疫情之下又一個季度的靚麗財報,並由此導致對拼多多的看空行為。在這些對拼多多數據造假的解讀中,其實有不少誤讀,而且犯了很多常識性的錯誤。
比如有些分析認為,阿里、京東與拼多多對於GMV算法不一致,但實際上,從財報公佈口徑來看,三家電商平台都採用了相同的GMV定義。而這一GMV的口徑,是由阿里巴巴率先制定和實施的。
或許,拼多多的許多數據項對於很多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説,如果僅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環境和經驗去觀察,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地方,由此可能會得出一些不合理的推測和質疑。
拼多多的年化GMV繼去年底突破1萬億之後,這次又同比增長了108%,疫情期間依然保持了三位數的增長。不過,拼多多的季度貨幣化率下降到了過去兩年以來的最低點,只有2.2%。
Take rate沒有隨着GMV同步提升,這使得很多人質疑拼多多是否在GMV的數據上有水分,比如把尚未付款(但也還沒取消)的訂單也計算在內,這樣把數字做大,導致分母項變大的同時,營收卻沒有同步跟上,因此Take rate下降。
首先,GMV這個數字本身,其實壓根不會被寫進正式的會計三張表裏去,也就是它並非年度或者季度財報裏要求必須公佈的數字。
但公佈GMV已經成了多數電商平台的慣例,因為這個數據可以證明該平台整體能夠帶動多少的交易價值。
中國電商平台目前採用的GMV計算方式完全相同,而這一計算方式,是由阿里巴巴率先採用的。其準確定義為,“是指在我們交易平台上確認的商品和服務訂單的價值(無論消費者及賣家如何結算及是否結算交易)”。
因此,從這一定義來看,(1)不論是阿里巴巴還是京東、拼多多,GMV計算中均包括了未付款訂單;(2)阿里巴巴和京東的GMV中還包括了自營業務的數據,如天貓超市、盒馬等等。
不過GMV提高後,Take Rate並不一定也會隨之提高。
Take Rate的漲跌關鍵就在於,對於電商平台來説,是否要在交易規模做到大後,對上面的商家收取更多費用,這裏可以是營銷活動的廣告費,也可以是實際交易的佣金。
拼多多疫情期間Take Rate降低,本質上是和對商家進行了減負有關,首先降低了商家的流量成本,也就是我前面説的廣告營銷費用;同時,拼多多還依然堅持0佣金的策略,這是淘寶早期戰eBay時用過的策略,因為馬雲喊出過三年不收費的口號。
這種0佣金的策略,更額拼多多現在做大平台和生態的發展階段,因為它對中小商家、尤其是早期的中小商家們要更加友好,能夠讓他們安心壯大自己的業務。而中小商家的生態繁榮對拼多多來説,是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長遠來看,平台都是需要根據自己生態的發展規劃,來慢慢調節GMV和Take Rate的之間的關係。
拼多多公佈的財報裏,月活數字低於活躍買家的數字,許多人質疑數據有問題,難道看的人不應該比買的人更多才對嗎?這當然是對的,只是拼多多的月活公佈的是季度數據,而活躍買家是計算年度的,也就是過去12個月的。如果清楚了這個數據的定義,也就不會困惑了。
實際上,如果我們以阿里為例子來看,它平台上的季度月活還確實是超過年度買家的。不過這代表的是,平台在渡過早期後,有了更大的用户基礎之後,依然對新流量十分飢渴。因此之故阿里會通過投資和自建等方式打造新的流量來源比如優酷和UC等,但這樣一來話,同時也會造成轉化為實際買家的比率肯定就比早期要降低了。
如果從早年的數據來看,在阿里剛上市的2015-2016年,儘管淘寶已經發展了十多年,季度MAU確實是是低於年化活躍買家的。阿里收購優酷等平台的操作,是發生在2017年及之後了。
而後,阿里的月活就一直高於年度活躍買家了。月活和買家之間的關係,也可以代表一個綜合型電商平台發展的不同階段。
對於拼多多來説,用户規模的相關指標裏,大家最該關注的還是它的增速。實際上,拼多多的用户增速一直是三大電商平台裏最亮眼的。本季度,拼多多的MAU達到了4.87億,在疫情的背景下,依然同比增長68.2%,環比增長12.1%,環比淨增590萬;而活躍買家則達到了6.28億,同比增長41.7%,環比淨增4290萬。
拼多多的用户增速早年自然是得益於微信生態內海量尚未接觸移動電子商務的人羣,通過“砍一刀”之類的互動玩法形成自傳播;而如今的拼多多更注重自身的流量沉澱和留存,通過吸引用户到自有app買單並通過“拼小圈”、多多果園和直播產品等增強用户的黏性。
這些連環打法讓拼多多成立三四年後,月活和買家數據就超越了創立超過十五年的京東。但是在未來的某一時刻,拼多多的用户增速一定會降低,到時候就需要看它的用户使用時長和復購等數據了。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拼多多這兩年來讓人稱奇的增速,其實是符合常識和邏輯的。
即便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以拼多多如今的市值和用户數早已不是初創企業。因此,數據上的一點瑕疵都有可能帶來信任和口碑的損失,這是得不償失的,也是不符合商業基本規律的。
而從行業情況來看,在瑞幸爆雷後,中概股已經被盯得如此之緊的當下,如果拼多多真有什麼造假實錘,那麼無論SEC、審計機構和做空者們,尤其阿里等競對,根本不可能會放過拼多多,要被爆早就被爆了。
但是另一些問題值得被投資者嚴肅對待和思考,比如拼多多的百億補貼到底會可以持續到什麼時候,以及在那之後,拼多多對消費者來説是不是還有競爭力。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全面而深度的百億補貼得補到起碼用户量追上阿里,同時內部也需要看看百億補貼帶來的新增用户增速和留存是否及得上預期,如果一二線高消費人羣都遷移過來開始穩定復購後,百億補貼的階段性作用就不大了。
但是,百億補貼本身在消費者心智中已經成為一個類似雙11的品牌了,拼多多應該不會徹底停掉這個東西的,不然等於拱手送給聚划算或者淘寶繼續承接了。
補貼或者虧損本身並非問題,無論亞馬遜、阿里還是京東等電商平台,都經歷過這個階段。補貼或虧損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有價值。電商平台是典型的價值創造生意,必須能夠為參與者帶來價值,才能獲得成長髮展空間。
在百億補貼常態化之後,需要每個季度觀察拼多多的留存、復購和人均客單價等一系列數據是否有持續的提升,才能驗證黃崢為拼多多規劃的用户 商業模式的發展成效。
我認為,未來的拼多多還需要一次“供應鏈”升級。
早期的拼多多利用的是微信沉澱流量 淘寶那邊看不上的中小商户,供需兩側聚集到了拼多多這個新的電商平台上。而如今的百億補貼可以提升拼多多上的消費檔次,讓更多一二線城市的用户進來,這就要求拼多多的供給必須跟上。
比如前不久的拼多多和國美之間通過資本結盟驅動深度合作,以及諸多各個品類裏的高端品牌店入駐拼多多,都是這種供應鏈升級的一部分,但現階段看來還是遠遠不夠。
總的來説,資本市場對拼多多的看好,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拼多多實打實的做到了很高的用户基數,同時增速依然很快;另一方面,過去普遍認為拼多多的用户很low客單價很低,這個問題在百億補貼之後也被逐步解決了。
未來,沉澱海量商户和用户後的拼多多平台價值網絡裏,是否能夠跑出來更多高價值的業務,這可能才是決定未來5-10年拼多多同阿里和京東競爭的核心差異點。
文章來源:柳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