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集中採訪報道團在中國聲谷體驗中心採訪。記者 李博 攝
一邊是科技成果“束之高閣”,一邊是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嗷嗷待哺”。長期以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突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舉,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5月29日,記者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集中採訪團來到位於南京市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這裏是江蘇省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如今,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給研究院拓寬了合作與發展空間,帶來協同創新的新機遇。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非常有利於科技創新成果在大學、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交流。科技創新的一體化應該會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最重要的抓手之一,而且是最容易產生實質性效果的。長三角一體化之後,產研院的輻射範圍擴大了,我們也不僅僅服務江蘇企業。比如,從全世界來的科技創新成果,如果沒有一體化,可能僅在江蘇省內落地對接;可有了一體化,科研成果就能推介到安徽、上海、浙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帶着記者在產業創新發展館中一邊參觀一邊介紹。 “高校的研究成果一般是基礎性、理論性的,而企業很多時候需要的是一個樣機來判斷怎樣落地,如何從專利論文走到樣機?原來沒有人做,而我們現在就在做這件事。”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內合作部副主任莊韋告訴記者,他們致力於推動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科技成果“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技術”是院長劉慶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個協同創新案例。這一技術最初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發,因為項目成熟度不高,企業無法拿來就用,曾“沉睡”十多年。“直到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與江蘇省產研院聯姻建設了集萃先進激光技術研究所,才對母所原始創新成果二次開發,孵化企業南京牧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獨立研發全光纖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牧鐳激光科技估值已達5億元。”劉慶説。
下好創新“先手棋”,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5月27日,記者隨團來到浙江省嘉善縣西塘祥符蕩創新中心。這裏距離江南古鎮西塘僅2公里,處於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啓動區的核心位置。古鎮的旺盛人氣與示範區的政策利好優勢疊加,為這裏打造科創高地、踐行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帶來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型展板上,“祥符蕩科創綠谷效果圖”迎面而來,一座世界級的科創綠谷悄然孕育。放眼望去,連通祥符蕩的中興東路主幹道已建成通車。示範區先行啓動區(嘉善)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常務副主任何劍源告訴記者,這裏規劃面積約42平方公里,以創新經濟、數字經濟為主要發展方向,全面推進高端人才、創新資源集聚、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高端配套提升,將打造成長三角創新高地和世界級科創綠谷。
5月30日,記者來到合肥高新區望江西路與石蓮南路交口,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的建設工地建設猶酣,施工人員正在安裝玻璃幕牆。從空中俯瞰整個建築,形如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説公式“E=hv”,該院將承載我國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實驗室,全球最大的量子實驗室呼之欲出。
“一期工程主體結構去年封頂,目前主要進行外幕牆的施工,外幕牆已經完成了75%左右。”合肥市重點局量子項目駐點負責人屠盛介紹,規劃用地面積744畝,總建築面積約65萬平方米,立項總投資約70億元。其中在建的一期工程總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由科研辦公區和生活配套區組成,主要建設內容為1號樓科研主樓、人才公寓、科研配套服務中心、文體中心等。
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創新領先一路。“年初,合肥高新區綜合排名躋身全國第6位,實現爭先進位,連續六年穩居全國前十。”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宋道軍表示,合肥高新區爭當“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杆,擁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79家,2019年引進培育國字號平台19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31個,成為全國創新平台最密集區域。目前,合肥高新區智能家電、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軍民融合、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均將長三角地區作為主要市場。高新區家電四大件約30%銷往長三角地區;科大訊飛、四創電子、國禎環保等企業的產品佔據滬蘇浙40%的同類產品市場份額。
一邊是科技成果“束之高閣”,一邊是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嗷嗷待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記者 鄭莉)
【來源:新華網客户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