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步入現代社會以來,各種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衞星定位系統。眾所周知,這種定位系統是由數顆人造衞星組成。而人造衞星通常是指可以環繞地球並且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因此又被譽為“太空之眼”,截至目前,人造衞星的發射數量已經達到航天器發射總量的90%,可以説人造衞星已然是數量最多、用途最廣和發展最快的航天器。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適合本國國情的人造衞星,據瞭解,這些衞星有的可以被用來監測地球環境,有的可以為人類提供通信功能,甚至有的人造衞星還可以攜帶照相設備,從而對全球地面進行偵查,但受技術水平限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國的衞星定位系統比較成熟,因此迄今為止,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也是世界上發射衞星數量最多的三個國家,其中最令人感到驚喜的就是中國發射衞星的數量。
根據資料顯示,美國航天業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早在1958年1月美國就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衞星,並將其命名為“探險者”-1號,該星的運行週期為114.8分鐘,軌道傾角為33.34度。發展至今,美國已經發射了593顆人造衞星,其數量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
排名第三的是俄羅斯,共發射135顆衞星,其實早在蘇聯時期,前蘇聯就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衞星Sputnik-1,從而揭開人類向太空領域探索的序幕,激發了全球研製和發射衞星的熱情,但隨着蘇聯解體,其人造衞星的發展也就不得不被迫停滯,儘管在俄羅斯繼承之後又重新開始啓動新一輪的研製計劃,但至今仍與美國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我國雖然在人造衞星領域的探索起步較晚,直到1970年才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1號,但只經過短短几十年的時間,我國發射人造衞星數量就已經趕超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總共發射了192顆衞星。
儘管我國在數量上依舊與美國差距很大,但隨着我國科研技術的不斷進步,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總有一天,中國的人造衞星也可以居於世界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