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豪:北斗收官星臨場推遲發射,這個決定背後是中國航天人幾代的堅守

    2020年6月16日晨,新華社發佈消息,原定於當日上午10時11分至10時50分窗口發射的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衞星因技術原因推遲發射。

    北斗工程的收官星發射吸引了全國媒體的目光,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臨場做出推遲發射的決定,決策者究竟要承擔怎樣的壓力?

    舉國關注

    北斗是我國研發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也是全世界僅有的能夠提供全球導航定位的四大衞星系統之一,其餘三家是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和歐洲Galileo。

    自上世紀80年代“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通信系統方案至今,中國衞星導航已經走過了近40年風雨歷程。從北斗一號試驗系統的建成,到北斗二號區域導航系統投入使用,中國的導航衞星一直按照既定的“三步走”方針持續發展,而北斗三號就是這“三步走”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從2000年10月31日長三甲火箭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衞星開始,中國北斗已進行了54次發射,並取得了全部成功的驕人戰績。

    原定於6月16日的發射,是北斗工程最後一步的最後一顆星,是北斗系統建設全面完成的標誌,因此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在發射前,國家級媒體對北斗三號的最後一顆星進行了密集的宣傳央視新聞客户端提前幾十小時開始了全程無間斷直播。

    中央電視台播放楊長風總師採訪 |

    更為罕見的是,6月15日的《新聞聯播》更是播發了發射窗口,對這次發射進行預告。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CGTN、央廣中國之聲、央視新聞客户端、央視頻、央視網屆時將進行直播。

    《新聞聯播》播發發射預告 |

    而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80餘名四川省抗疫英雄代表,受邀來到西昌,共同見證北斗系統的收官之戰。

    向抗疫英雄致敬 |

    在中國航天曆史上,這種盛況是少見的。

    因此,在發射的最後時刻,做出“中止發射”的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尊重科學

    根據北斗三號工程任務一線技術專家李聃的介紹,在發射前一晚的射前功能檢查時發現了技術問題,經過討論決定推遲。

    這個決定的做出,距離最後的加註和發射時間很短,可以説非常果斷。

    北斗系統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是中國航天人的夢想,而是承載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期望。

    “全村的希望”——這個村,是地球村。全球服務的北斗,受益人是全體地球村村民。

    果斷決策的背後,説沒壓力那是騙人——每一雙期待的眼睛,都是一份無形的壓力。

    舉國的關注,世界的期盼,發射決策團隊揹負的壓力可想而知。

    一旦決策失誤,就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正如34年前的那場悲劇一樣。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後爆炸,七名宇航員犧牲。

    現在的我們,大多聽説過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參與事故調查,並用一杯冰水現場演示事故的直接原因——航天飛機固體火箭助推器(SRB)的O形橡膠密封圈在低温下失去彈性,從而導致密封失效。

    費曼教授與O形圈 |圖片

    但事實上,這起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挑戰者號原定於1986年1月22日發射,但因故反覆推遲發射日期。

    1月27日,發射場遭遇嚴寒,氣温驟降。就在航天飛機在發射台上遭受低温侵襲的同時,固體火箭助推器的生產商莫頓-賽奧科公司的工程師們已經向上反映了O形橡膠圈在低温下可能存在的問題。

    可是,NASA更看重航天飛機的發射進度,在來自NASA馬歇爾飛行中心的項目經理勞倫斯·馬洛伊直接質問道:“你想讓我們什麼時間發射?明年四月嗎?”

    勞倫斯?馬洛伊 |

    一句話,堵住了科技人員的嘴。莫頓-賽奧科公司的主管副總裁約瑟夫·基爾明斯特成功“説服”了他的工程師團隊改變觀點,支持發射。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約瑟夫?基爾明斯特 |

    科學是仁慈的,不會因為你不尊重它而報復你,它只會公正地按照客觀規律一步步發展。

    因此,美國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堅守原則

    對於科學的尊重,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人來決策,來貫徹。

    中國航天也經歷過比北斗收官星發射壓力更大的時刻。

    那是2007年的4月,北斗二號首發星即將發射,但就在第三次總檢查時,發現衞星的應答機出現異常。

    這是足以令每個決策團隊感到絕望的境遇。

    在2000年4月18日,我們向國際電聯申請了用於北斗導航衞星的信號頻率。根據規則,必須在7年內將衞星發射入軌,併成功向地面發送信號,才算真正佔住這個頻率。

    此時,距離這個“七年大限”,只剩數日。

    不帶問題上天,是自中國航天創立以來不變的鐵律。

    如果查找問題,可能耽誤發射,導致頻率資源白白流失。

    如果帶病上天,衞星應答機一旦故障,地面將失去衞星的控制,申請的頻率同樣會被競爭對手獨享。

    進退維谷的重壓之下,我們的航天人依然堅守原則。

    他們突破常規,打開整流罩,打開衞星艙版,將工作不正常的應答機取出,連夜趕赴成都,進行了整整72小時的試驗,終於成功解決問題。

    2007年4月14日,衞星順利升空。

    2007年4月17日晚8時,在頻率截至時間4小時前,衞星準確無誤地發向地面發送了第一組信號,任務圓滿成功。

    北斗,從此確立了自己的頻率。

    北斗二號首星發射 |

    正是因為深知意義重大,才更不能允許帶着問題上天。

    “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是周恩來總理1964年對國防科研提出的十六字方針。從那時起,一代代航天人對科學的尊重,對原則的堅守,讓我們的航天事業少走了太多彎路,避免了太多損失。

    這種代代相傳的執着堅守,也必將成為北斗工程取得全面勝利最堅強的保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86 字。

轉載請註明: 石豪:北斗收官星臨場推遲發射,這個決定背後是中國航天人幾代的堅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