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韓 鑫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峯會,7月11日在上海圓滿落幕。峯會期間,8個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項目、36個人工智能產業項目分別簽約,包括百度飛槳賦能中心、華為“鯤鵬+昇騰”創新中心、中智行車路協同應用等重大項目,簽約項目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隨着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多領域運用。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全球疫情突發的新挑戰,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大顯身手,更進一步加快了人工智能產業化的步伐。
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打電話,效率提升數百倍,社區排查和回訪用上智能外呼平台,疫情防控又多了一個“利器”;
人工智能用於在線教育,智能後台判斷學生預習和作業完成情況,自動分發和批改作業,精準助力“停課不停學”;
藉助智能傳感器,車間24小時自動作業,不僅大量節約現場人力,還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在新基建大力推進下,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有哪些最新進展?後疫情時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在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峯會上,來自全球人工智能領域550多位企業家和專家線上相聚,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新趨勢。
人工智能加速產業化,與5G的融合為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成熟,新技術正在加速擁抱各行各業,湧現出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海量應用。”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上,華為公司副董事長陶景文分析,隨着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大量應用,到2025年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2萬億元,其中信息通信行業市場規模約5萬億元,智能製造市場規模將超6萬億元。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產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得益於不斷拓展的應用場景和加速推進的技術融合。
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看來,人工智能早已從核心技術算法創新的關鍵時期進入到如今的大規模應用階段,其中的關鍵取決於它能否解決社會剛需。
“應該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已從早期的電商、金融等行業拓展到教育、醫療、司法、城市建設等領域,賦能行業發展。”劉慶峯以司法領域為例,在上海,人工智能刑事案件輔助審判系統已在常態化使用,覆蓋102類刑事案件罪名。“利用人工智能自動校驗,防止冤假錯案,目前已累計完成案件超10萬件,並逐步進入民事和商事領域。”
廣度在拓展,深度也在延伸。“近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重複、海量、複雜的場景,識別了企業68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並進行規模推廣。”陶景文説,目前人工智能應用已細化到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如在遠程交付上,實現了一分鐘自動生產合同草案,智能解析140個國家90多個類別的合同,大大提升了合作效率。
另一方面,5G與AI的融合,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們正在邁入由AI和5G驅動的智能雲連接的新時代,萬物都將被連接到雲端,以更可靠的方式實現互聯。”美國高通公司總裁安蒙分析,5G大連接高速率低延時的特性,為企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基礎,不僅能處理多終端海量數據,還能做到實時分析,促進自動化水平。
事實上,5G與AI的聯袂出演,已在製造業落地生根。陶景文介紹,在洛陽一家鉬礦廠,通過接入5G和人工智能技術,無人駕駛、遠程控制替代了原有的大型礦車深入礦區採礦,從而實現了採礦零傷亡。
在安蒙看來,除了製造業外,5G與AI將賦能交通運輸業、零售業,甚至教育、醫療衞生等細分領域,加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同時釋放人工智能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更大潛力。
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
非常時期見非常之機。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衝擊,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應用,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表現突出,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後疫情時代,人工智能將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把握髮展機遇,是大家最關心的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之一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京東智聯雲總裁周博文看來,新基建的核心是打通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實現物理世界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在目前新基建的幾大技術領域中,5G、大數據、雲計算等基礎技術更多地推動了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進程。要實現更高層次的智能化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必需。”
新基建開啓智能新時代,必將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從產業發展來看,上海市副市長湯志平介紹,目前上海已聚集超過1100家行業重點企業,人工智能產業規上產值超過1400億元,聚集10萬產業人才,成為全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下一步將充分發揮超大城市豐富場景的優勢,為人們提供交通、醫療、教育、文娛等各方面智慧社會體驗。”
從技術融合來看,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指出,中國移動正在加快5G網絡建設來夯實5G+AI融合發展基礎,目前已建成超14萬個5G基站,在超過50個城市提供5G商用服務。“隨着5G網絡建設的提速與雲、邊、端等基礎設施協同,將有效促進萬物互聯和數據彙集,大大降低AI使用的門檻,全面推動AI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新基建帶來新風口,應該如何更好抓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機遇?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將帶來大量高新科技人才缺口,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將成為新賽道。”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周劍提出,目前公司已在積極探索,推出相關解決方案,包括課程、競賽、師資培訓、空間建設、科創雲平台,並在多個城市的近2000所學校落地,幫助老師、學生學習人工智能,推動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
與此同時,也要更好促進數據開放共享。陶景文認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向縱深發展,應在有效尊重和保護企業、個人數據安全的基礎上,促進合理的開源開放,加強數據流動,通過加強相關行業立法和標準建設,建設基於共識的數據交換空間,促進數據的合理使用,從而激發人工智能的更大潛能。
“像過往的許多新技術一樣,人工智能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經驗的積累、算法的豐富和投資的增加,突破早期的學習成本,加速在各個行業部署。”IBM大中華區集團董事長陳黎明認為,疫情背景下,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速度,人工智能已成為一個企業難以迴避的選項。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説,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衝擊,也帶來新的機遇,人工智能在抗疫中得到深度應用。建設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是國家交給上海的重任。經過兩年多努力,上海在一些方面已形成先發優勢。他表示,上海將培育壯大智能駕駛、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為重點的新興產業集羣,着力提高以智能傳感器、智能芯片、智能軟件為重點的產業基礎能力。到2025年,AI核心產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