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靈魂拷問”:需求如何滿足?

“戰略規劃+需求挖掘”,講完“滿足什麼需求?”,本篇講講產品經理的“靈魂拷問”:需求如何滿足?

我把拷問二的解答過程抽象為兩大模塊:產品設計和迭代規劃,本篇先講產品設計。

前面提到:“需求挖掘”過程中,產品經理需要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需求進行分析、討論,有時還需要結合相關的調研與實驗結果,以確定需要在產品中滿足的需求,輸出相應的用户故事(作為一個<角色>, 我想要<活動>, 以便於<價值>)。

在該過程中,重點在於明確具體場景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説用户期望獲得的價值(即用户故事中的<價值>),而相應的問題解決方案(即用户故事中的<活動>),則往往僅作概述性定義,因而需要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進一步明確、細化。

例如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為了提高用户查找意向內容的成功率與效率,計劃優化內容搜索功能,支持正文內容的搜索,並讓搜索結果根據內容匹配度與熱度排序……

像這樣的需求描述,似乎已經很具體了?這對於用户來説確實已足夠明確,因為用户最關心的是從產品功能中獲得的價值,略關心獲得價值的方式,至於具體的實現細節,則毫不在意也沒有必要在意。

但對於企業團隊來説,這樣的描述就像一篇文章的標題而已,具體的實現細節才是“正文”,決定着該需求的用户期望與企業期望是否達成,也影響着運營與開發等團隊成員對需求的理解與執行。

如果你把這“一句話需求”甩給研發同事,你會看到他們滿頭問號:正文內容的搜索匹配規則如何定義與管理?搜索結果排序邏輯如何定義與管理?搜索結果是否需要分頁?是否需要考慮敏感詞?還有樣式、交互,甚至性能等要求……(實際上,對於較大規模體量的產品,該需求甚至意味着一個“推薦搜索團隊”的成立)。

我們可以把產品設計過程視為對用户故事中<活動>的具象化,以輸出具體的、能“友好”達成需求價值目標的功能設計方案。該階段具體產出物需支持需求方、研發團隊、運營團隊等相關方進行高效溝通與業務執行。

明確了產品設計的具體目標,相應的產品設計過程自然也基於目標展開。因業務類別、產品階段或企業資源等差異,產品設計過程並沒有所謂“最正確”的“套路”,只有基於具體需求與團隊自身情況的“相對正確”。

估計有一定項目經驗的產品經理也大都會熟能生巧地形成自己的產品設計方法,我也試圖抽象出產品設計階段的具體過程與過程輸出,把整個過程分解為四個部分:流程設計、功能架構、信息架構、原型設計。

在“需求挖掘”過程中,我們定義了用户需求,對通過產品帶給用户的<活動>作了概述。而要讓<活動>具象化,必然需要對<活動>的具體流程或所在流程作梳理。

實際上,在“需求挖掘”階段,對需求活動流程的思考就已經開始了,但更多隻是對用户流程的分析,也即我們常説的用户路徑或用户體驗地圖,純粹關注用户視角,且往往僅是“一句話描述”。而在輸出具體的產品設計方案過程中,則需要考慮用户與系統間、系統與系統間的具體交互過程。

這一方面要求產品經理在設計用户的功能使用路徑時,準確把握用户情緒的變化,產品上每個服務觸點都可能影響用户對產品的感覺。另一方面也要求產品經理結合業務與企業背景及系統實現原理,以更高效能的關聯需求流程與系統流程來支持用户體驗流程的運作。

比如一個“線上商城”新增派發“支付抵現紅包”,你除了得設計一個能讓用户紅包領得爽、用得爽,邀請機制也爽的用户使用流程,還得考慮運營管理端的紅包派發管理流程,以及功能具體實現的系統流程,如系統的交互時序,解答類似於用户支付時的紅包扣減消息該同步還是異步這樣的問題。

流程設計方案的輸出可以用UML(統一建模語言)規範的多種圖來呈現,比如比較常用的活動圖、狀態機圖、順序(序列)圖等,相較於傳統的“流程圖”,UML建模更規範、全面,很適合對複雜業務流程的梳理與表達(關於UML建模,可自行查閲相關資料或圖書學習,如Joseph Schmuller的《UML基礎、案例與應用》等,建模工具可用Astah、ProcessOn等完成)。

當然最終以什麼方式來表達還得視具體場景而定,假設是面向C端產品用户的客户訪談,可能以傳統的流程圖、甚至是帶交互效果的原型圖來表達會更便於客户理解。但如果是面向研發團隊的需求文檔,則建議PM們在資源允許下,儘可能規範、完整地用UML來建模説明流程方案,並作為流程驗收的標準,減少因文字或口頭表達的偏差導致需求理解偏差,進而影響研發進度。

每個<活動>都意味着在產品中新增功能或調整某些原有功能,而除了具體功能流程的設計外,功能的劃分以及功能之間的從屬關係也影響着用户對產品服務的感知與使用。可以説,產品的功能本身決定“產品能不能用”,產品的功能架構影響“產品好不好用”

比如微信的視頻號如果哪天跳脱出“發現”模塊,而出現在了“底導”上,可能部分完全無“公廣或查看短內容”需求的用户就不開心了,因為你把一個他們不需要的功能放在了最明顯的位置上,帶來了不必要的干擾。

而如果視頻號變成了微信幾百萬個小程序之一,不再是獨立功能、也無常駐入口,儘管具體功能體驗完全一致,但“視頻號”對於用户的感知,馬上從會“短內容公眾分享平台”變成“某第三方在微信折騰的‘小抖音’”……

你會發現,功能架構帶給用户的影響主要還是是因為改變了用户的功能使用路徑,跟流程設計是有所耦合的。但視角不一樣,流程設計更多是聚焦在具體的某個“流程”。而功能架構則是基於功能模塊或整個產品、產品線,甚至是企業的整個“大產品”,重點關注功能間的關係。除了影響當前用户需求的滿足,“更科學”的功能架構也能讓產品後續的功能延展及迭代更順暢一些。

比如還是上面“線上商城”的例子,現在又要新增一種“紅包”,如果新增的紅包除了多了“可用商品品類”的使用條件差異之外,其他功能需求與前者完全一致。那這就只是“紅包”類里加個屬性,沒有必要新增一個與前者並列的紅包功能。

但如果新增的“紅包”不再是“支付抵現”,而是直接給用户發現金,具體紅包配置信息也有很大差異,那一個獨立的“現金紅包”功能在此則顯得更恰當一些。而如果某天企業意識到,像這樣相似或不相似的、複雜或簡單的營銷活動將成為運營團隊長期持續的需要,這時相較於一次次地定製開發獨立的功能模塊,一個有更強擴展性的統一營銷管理平台就顯得更有長遠價值,當然這也意味着需要更全面地探討潛在的營銷活動模式。

所以功能架構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功能的相關性進行聚合或拆解,而需要兼顧用户的功能使用路徑,兼顧企業的系統迭代需要。功能架構過程與流程設計過程沒有絕對的先後,更多是協同推進。

至於過程輸出,功能結構圖是表達功能架構方案的主要形式。

用户對產品功能服務的理解與使用,非常依仗於產品所承載的信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所有能通過產品讓用户感知的內容)。信息架構的目標是通過架構出準確的信息內容與合理的信息呈現形式,建立產品與用户間的高效溝通,讓用户最低思考成本與操作成本地完成我們希望Ta做的事情。

關於“準確的信息內容”,我們往往會藉助結構化輸出的信息架構圖,遍歷所有需求功能及相應界面中會涉及的信息。除了基於實際需要來羅列信息內容,還需對信息數據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數據類型、字段長度、是否必填、默認值、數據來源……),輸出類似於“數據字典”但又更易於與業務溝通的表格(我暫且喊ta為信息説明表)。當然有的PM會習慣於輸出用例圖與類圖來表達。

關於“合理的信息呈現形式”,這實際是可視化產品設計的專屬,可以理解為對頁面信息元素的規劃佈局,例如界面導航的類型選擇與佈局等。

目前行業內也形成了一些具體的界面信息架構的方法或原則,例如:合理地安排界面信息層級,突出有限的(最好就一個)關鍵信息;信息相關度聚合原則;如果是手機端的產品還會考慮最佳手勢操作區域等。這些“套路”的背後都是對用户心理的把握,這一點在產品設計過程裏可謂貫穿始終。

可能部分讀者在看到“信息架構”的最後一段時會困惑:“這不就是原型設計麼?”

實際這得看你怎麼定義原型設計咯。如果你把原型設計定義為“線框圖設計”,那倒確實是對的。但個人本篇所描述的“原型設計”過程,涵蓋範圍則會更廣一些:界面信息結構、交互流程(包括具體的界面操作邏輯與界面流轉規則)、交互效果、視覺效果等,都是“原型”這個詞所覆蓋的原型設計就是對需求流程、功能結構與信息結構的最直觀化表達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產品與設計團隊很可能不會如此周全地輸出高保真原型圖,更不會待如此高保真的原型輸出後,再與需求方等確認需求方案。實際情況可能是帶關鍵功能説明的低保真原型圖,附加關鍵的業務流程圖整合到文檔裏,再配上若干句需求背景描述或數據,即呈上那爭分奪秒的需求計劃會的討論之中。

這有些時候是合理的,但也需注意適時適度地完善設計方案。如果盲目為了追求快速迭代而過份壓縮產品設計過程,而後因考慮不周而有所疏漏,後續再改需求,實際效益自然不增反降,這就是我常説的“偽敏捷”現象。

另外,原型設計階段還是要求產品經理對交互設計、視覺設計有較深認識的,尤其是C端產品設計。相信經常玩弄各種互聯網產品的你,也沒少被各種反人類的交互體驗鬧得砸手機(儘管功能本身可能是你需要的、能解決你問題的,比如某些銀行App),下次砸完記得想想:“讓你難受的點是什麼?如果讓你着手改進,你會怎麼做?如何專業地表達這麼做的緣由?”

尤其最後一個問題,正是讓你平時能遊刃有餘説服設計獅、程序猿們的理據,多積累點專業知識,“撕”起來也有勁點、高效點吧?

“產品設計”真不是簡單對着競品畫畫原型圖的事。

基於戰略與用户需求,兼顧創新與可用資源,從用户流程到系統流程,從功能結構到信息結構,從交互到視覺,這才算是解答“需求如何滿足?”的正確姿勢,把“用户需求”轉化成“產品需求”。而原型和文檔只是產品設計過程的產物,讓你與需求方、企業團隊等更高效溝通而已。

比如説,用於溝通迭代計劃,下篇“迭代規劃”篇就會分享相關內容。

本文由 @RuizLin24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13 字。

轉載請註明: 產品經理“靈魂拷問”:需求如何滿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