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物聯網,走到哪一步了?

編輯導語:我國醫療衞生行業其實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起步較早,但發展的卻相對緩慢。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與醫療物聯網相關的政策,為智能醫院轉型和醫療物聯網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那麼如今的醫療物聯網,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醫療物聯網,走到哪一步了?

醫療物聯網是指運用物理傳感器來收集生命體徵,通過無線技術(zigbee\wifi\藍牙等)實現持續的自動傳輸醫療數據。

在近兩年的醫療物聯網,雖然整體的增長速度放緩,但仍然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隨着智慧醫療的發展,系列疑問湧出:從家庭再到醫院場景的變化能否破局?怎麼才能否打破無法運營化的困境?

醫療物聯網的兩種場景:第一種是居家場景,2014年騰訊內部的創新項目“糖大夫”,“糖大夫”是典型的居家物聯模式,通過一款智能醫療硬件設備來監測血糖情況,進而採用藍牙(物聯網卡)的技術將血糖數據傳輸到雲服務器中,方便用户隨時查看歷史數據。

這樣的模式在2014年期間,其實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閉環,因為我們都知道,單靠買賣智能硬件設備並不能給公司帶來可觀的收益,更別説給提高公司的估值。

花了大價錢打造的應用在這一半閉環當中充其量是一個工具,當然對於工具來説DAU是非常客觀的,但是轉化只能依靠硬件設備來拉動,這樣一來,顯得非常的被動。

面對醫療物聯網,可持續化運營其實才能解決重資產公司的病根。

後來,內容社區以及病友圈相繼而出,就是為了能打造醫療物聯網的完整的閉環,用做內容的方式切入醫療物聯網居家場景,以優質的“控糖”“防糖”講座以及文字內容滲透到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當中,再聯合政府、保險、藥企、電商、線上線下等建立完整的糖尿病垂直生態圈。

那麼,這種垂直類的居家醫療物聯網模式為什麼沒有做起來呢?

原因是,整個醫療健康涉及內容嚴謹專業,目前醫療智能硬件能監測的生命體徵數據太過薄弱,數據也受使用環境的影響且採集條件缺少專業指導,這樣採集的數據一般沒什麼醫療價值,數據可研究價值低。

所以説目前的居家物聯網的智能醫療設備基本停留在外圍領域的健康管理,想要突圍到更深層的的醫療診斷領域,還面臨很多現實的困境。

一方面受限於設備自身的技術瓶頸,另一方面是技術突破之後如何運用到臨牀中,最後如何進一步滲透到每一位患者當中,這都是問題。很多企業連第一步的技術瓶頸走沒有走過去。

在2014年,我們在做居家健康的時候就是遇到了上面的問題,我們選擇了OEM跳過整體的技術瓶頸,然後快速的迭代應用產品並開發市場。直到2015年底我們利用了電信的光改合作機制成功的滲透到了每一位的慢病家庭中。

然而,真正的困境還在後頭,大部分用户在使用設備一段時間後,發現設備的測量數據跟醫院的不一致,並且醫院的並不承認該血糖儀的數據。

這裏面有個很大的問題,我們要知道不同的血糖儀所測量後的參考數據區間也是不同的。

那麼,醫療數據的互通互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好比現在在一家醫院做的檢查結果,到了另一家醫院就用不了,更何況是在醫院之外的非醫療條件下從不同的測量設備採集來的數據,醫院更難以接受。

這種2C的模式,對所有創業公司來説都很艱難。落地難,更別説商業化的運營了。從具體的應用場景看,居家場景最需要的就是權威認可,以及患者的對品牌力度的認知,並且需要的是全方位的醫療服務承接,三方面缺一不可。

如果從居家場景切換到院內場景(2B)中,路會不會容易走一點?

院內場景的醫療物聯網是智慧醫院最重要的一部分,院內物聯網的場景有很多,我們可以按照就醫流程來劃分,比如診前的院內導航、導診機器人,診中的智慧藥房、輸液管理,診後的智慧病房、智慧病區等等。

這些場景的核心主要是以醫療設備與患者連接、設備與醫護人員連接,與院內信息系統互通進而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從院內場景切入是醫療物聯網商業化最短的路徑。

畢竟,目前大部分三甲醫院面臨的是智慧醫院的評級以及智慧升級的局面,整體的是由政策推動。相對而言整體的市場面會比居家的場景清晰,雖然這是一條最短的商業化路徑,但是困難依舊重重。

首先是對院內設備的設計難度高,可以互操作的醫療設備,技術和系統能夠有效地相互交換信息和EHRs以一致,可預測和可靠的方式顯示,解析,分析和自動操作或控制其他設備。

如果可操作的醫療設備缺乏互操作性會造成重大的浪費來源和患者安全風險,因為醫護人員需要依賴不完整或陳舊的信息來制定工作流程或做出決策。

其次傳輸技術的抗干擾能力以及安全威脅已成為醫療物聯網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從連接設備角度來看,以連接的醫療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劇增加為例子,醫療物聯網設備被迫競爭與干擾Wi-Fi和以相同頻率運行的非Wi-Fi設備的連接,導致網絡連接中斷的可能性以及傳輸嚴重警報的問題。

這種情況在我們實施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問題,而這些設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解決增加了公司的維護成本,最嚴重的是醫療設備數據傳輸中的最輕微中斷都可能對患者造成危及生命的後果。

即使現在大部分企業都是以項目的方式去開發每一家醫院,但最終要運用平台運營化的架構:一方面是為了解決不同的醫院所用信息化廠商接口不同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不同醫院不同的個性化需求等等。

在我看來醫療物聯網在面對院內場景的困境已經不再是風險威脅、信號干擾、交互阻礙這幾個方面了,現階段最主要的還是優化重資產模式,優化後台架構。

在我國目前的醫療體制下,公司與醫院合作的模式下,資金鍊對於公司來説尤為重要,算上硬件鋪設的成本如果資金回款週期過長。

公司的發展會受限制,這個時候企業應該考慮的是整個硬件設備的合作模式,是融資租賃還是銀行保理模式都可以嘗試一下,單方面依靠融資去補充彈藥是很不現實的。

另外一個優化後台架構問題,因為醫療數據的互聯互通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且醫療物聯網的週期是醫療領域裏面週期最長的項目,需要保證項目的穩定性,從長遠來看搭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後台是非常重要的。

在搭建後台時,我們需要重點考慮技術服務的支持力度以及數據服務的邊界。

如果整體架構都不行,這條道路越走越窄,變成一個醫療TOI的集成商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其實,醫療物聯網已經走到了高速增長的階段了,這個時候考驗的不是市場業務能力而是產品力,更好的去完善物聯網交互平台的穩定性以及產品的可拓展性是走在前面的必要條件。

順便講一下醫療領域的AIOT,從互聯到智聯是基於萬物數據化,而萬物數據化的大前提就是數據的互聯互通,目前醫療物聯網只有在機器人方面進行一個切入,距離商業化還有一大段路要走,至少要等到AI在醫療的能力紮實才能進行技術整合。

醫療物聯網,走到哪一步了?
#專欄作家#

羅福如,微信公眾號:HPM 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海康博士聯合創始人兼產品總監,阿里高級產品專家。涉及智慧醫療領域需求產品化5年,致力於智慧醫療領域產品體驗設計以及新商業模式研究。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68 字。

轉載請註明: 醫療物聯網,走到哪一步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