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但它有個附加條件

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但它有個附加條件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超導體是一種比常規導體更為優越的無損耗導電材料。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温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温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里程碑事件。據最新一期《自然》的封面文章,美國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温度約為15℃的室温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

撰文丨樊亦非 楊心舟

讓電阻消失

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早在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就已經發現,當温度降低至4.2K(約-268.95℃)時,浸泡在液氨裏的金屬汞的電阻會消失。

但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一個真正能描述超導現象的理論——BCS理論。該理論由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里昂·庫伯(Leon Cooper)和約翰·施裏佛(John Schrieffer)基於“波粒二象性”建立。他們認為,金屬外層自由電子在有電壓時,會流經晶格點陣形成電流,但通常情況下,這種晶格點陣有缺陷,會因熱振動使電流產生阻礙。而在超導體中,電子會被束縛形成“庫伯對”(Cooper pair),從而產生集體凝聚的波,這種波不同於自由電子,可以無阻礙地穿越晶格點陣。

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但它有個附加條件
“庫伯對”就彷彿是電子在互相一起舞蹈,但這種和諧的情況會隨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漸消失。而如何讓“庫伯對”在温度很高的情況下也能穩定存在呢?尼爾·阿什克羅夫特(Neil Aschcroft)在1968年給出了答案,氫原子或許能成為超導體運作中的有力助手。氫原子體積很小,能使得電子在晶格點陣中距離得更近,而輕質量的氫原子也能使凝聚波傳播更快,使“庫伯對”更緊密。

但是隻單純用氫,需要1000萬個大氣壓才能實現超導體目標,如果添加另一種元素,讓氫嵌入其中,就能使條件變得不這麼苛刻。這也促成了之後大家對氫化合物的大量測試,包括CaH6、H2S、H3S已經被相繼發現能在“高温”條件(>40K)下實現超導性。

2019年,人類與室温超導更進一步。當時美國科學家馬杜裏·索馬亞祖魯(Maddury Somayazulu)的研究組宣佈,十氫化鑭(LaH10)在190萬個大氣壓下,可以在逼近室温的260K以上出現超導性,這是曾經超導臨界温度的最高紀錄。

羅切斯特大學的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與索馬亞祖魯一樣,也一直在尋找最合適的氫化合物。而距離索馬亞祖魯的研究僅一年,迪亞斯就用一種含碳的硫化氫刷新了超導體臨界温度的記錄。他的團隊在一種用於在極高壓下檢測微量材料的研究裝置——金剛石對頂砧(diamond anvil cell, DAC)中,將氫、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方法合成了含碳的硫化氫系統(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它的最大臨界温度為287.7±1.2K(約15℃),此時的壓力是267±10千兆帕,約為海平面大氣壓的260萬倍。

三元素體系的超導體

迪亞斯在採訪中告訴《環球科學》:“之前從未有人預測到過這種C-S-H三元體系的超導性,我們在這個領域摸索了很多年,整個團隊也都按照‘模仿金屬氫狀態’的思路來尋找超導體,”這也是之前預測可能尋找到常温超導體的方向,因此迪亞斯認為,此次的發現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但它有個附加條件
Ranga Dias(中)和研究團隊。圖片來源:羅徹斯特大學

除了開始提到的氫原子能更可能提供“庫伯對”,迪亞斯還表示,為了獲得高温超導體,也需要更強的化學鍵和較輕的元素,這是兩項最基本的標準。而氫恰是最輕的元素,氫鍵正是最強的鍵之一。

理論上,金屬氫具有較高的德拜温度和強的電子-聲子耦合,這是室温超導所必需的。但是需要極高的壓力,才能使純氫變成金屬態。於是,迪亞斯的實驗室一直在尋求方法上的突破。最終,他們選擇用富氫材料來模仿純氫的超導相態,而不是直接使用純氫。要使得這種富氫材料金屬化,並不需要太高的壓力。

例如,迪亞斯的實驗測試了釔和氫的組合,形成的氫化釔在約262K(約-11.15℃)的高温(當時的最高紀錄)和約177萬大氣壓之下表現出超導性。但最終奇蹟還是出現在三種元素的組合上。

他們將碳元素和硫元素以1:1的摩爾比混合並研磨成顆粒,放上DAC後充入氫氣。隨後,將該起始物料壓縮至4千兆帕,並用激光照射數小時,以此使S-S化學鍵斷裂,生成的硫自由基與氫氣反應形成。加入甲烷(CH4)後,混合物中會發生分子交換,構成一個特殊系統,而在極端條件下會形成超導化合物。而正是這種超導化合物突破了室温的界限。

這樣聽起來似乎並不太難,但迪亞斯坦言,富氫材料的製造過程就非常繁瑣,大部分合成材料需要在低壓下製造,而有一些卻需要高温高壓的不可控制造條件來合成。而如何引入恰到好處的硫化氫和甲烷也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迪亞斯告訴《環球科學》,要想在高温下維持庫伯對,氫的含量必須“剛剛好”。如果氫的含量太少,那化合物的超導性就會不如純氫,但如果氫的含量太高,那化合物就會表現得像金屬純氫,需要非常高的壓強才能實現超導性。測試中,迪亞斯損壞了非常多的金剛石,3000多對金剛石在加壓中犧牲了。“這一過程的失敗率非常高,”迪亞斯説,“我們總共做了幾十次實驗,才最終找到了合適的超導體。”

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但它有個附加條件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最終,他們發現一種含碳的硫化氫超導體C-S-H在約260萬倍大氣壓力,温度低於15攝氏度的情況下,電阻消失了。迪亞斯第一次看到結果時,還不太確信。為此,迪亞斯研究了C-S-H其磁性能。因為超導體和磁場會發生衝突,而強磁場會抑制超導性。

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但它有個附加條件
光化學合成C-S-H系統的顯微圖像

當迪亞斯將C-S-H置於磁場中時,這種超導化合物就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具有超導性了。而研究小組對材料施加振盪磁場時發現,當材料達到超導體條件時,它會將磁場從其內部排出,這是C-S-H真實具有超導性的另一個證據。

尋找常壓超導體

C-S-H的室温超導性,啓示着未來的超導探索者:加入第三種元素,可以為實驗組合帶來更多可能性。迪亞斯表示:“我們相信,這會為預測高温超導材料提供新的思路。”要知道,在元素週期上,可以出現4950種雙元素組合,而三元素組合可以達到161700種。這無疑暗示着更強大的超導體可能還藏在這些三元素組合中。

不過,現在迪亞斯還無法給出這個三元素超導體的準確化學式。因為氫分子太小,在傳統的晶格結構探測器中無法顯示出來,因此研究者並不知道這種化合物內部的原子排列方式,也不能寫出它的確切化學式。

當然,儘管這次研究中的C-S-H實現了室温超導,但其所需要的壓力仍然不小,這或許在生產中直接使用是不太現實的。而接下來的挑戰,便是尋找在較低壓力下製造室温超導材料的方法,從而使大批量生產更加經濟。

當被問到下一步的研究計劃時,迪亞斯表示,他們已經成立了一家名為Unearthly Materials的新公司,目標便是通過“成分調諧(compositional tuning)”在普通環境氣壓下生產出這些穩定或亞穩定的材料。

屆時,傳輸電力的電網將不再每小時損耗掉多達2億兆瓦的電能,懸浮列車和其他運輸工具將以全新的方式行進,醫學成像和掃描技術(如MRI和心磁圖)將得到提高,用於數字邏輯和存儲設備技術的電子產品將更高效、快捷……

目前,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半導體的世界。隨着室温超導體的發現,一個不再需要電池的超導世界或許已經不遠了。

原始論文:

參考文章: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physicists-discover-first-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20201014/

《環球科學》2019年11月號:《逼近室温超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

(ID:huanqiukexue)

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6 字。

轉載請註明: 人類首次實現室温超導!但它有個附加條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