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歷史性載人發射,人人可VR參與

語宙

+

假裝在現場

距離美國這次矚目的載人發射,不到三天。其意義多次被闡述過了:這將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在本土開展載人航天發射活動,標誌着美國恢復自主載人進入國際空間站的能力;這將是美國私營企業、而非政府主導研製的載人火箭與飛船首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

十年一刻度。上一個10年美國以航天飛機作為尾章的自主載人航天活動,在這一個10年裏將由SpaceX公司的龍飛船重續。它悄然呈現了世界載人航天的前行趨勢:發展體系上,從國際合作迴歸獨立自主;技術路線上,從航天飛機迴歸載人飛船;工程實施上,從“國家隊”包攬轉變為商業公司擔以大任。

如果從傳播角度觀察這一事件,宙姐還想加上一條:這可能是世界航天史上首次全方位利用社交媒體和VR技術實現“人人參與”的載人航天發射活動。

Be Our Guest.這次任務的傳播口號聽上去很是熱情大方,NASA公關部門也的確下了不少工夫。怎麼個玩法?首先註冊,任務的更新信息會及時發送到你的郵箱。

▲註冊頁面:可以分享期待、向宇航員提問

第二步,“任務準備”,其實是NASA製作了一系列360度VR視頻,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沉浸其中。鼠標劃拉頁面,假裝在現場。有到發射場“走一走”的:

▲發射場VR漫遊‍

有“進入”載人龍飛船的:

▲載人龍飛船VR“試駕”

有“潛水”體驗宇航員訓練的:

▲宇航員訓練VR體驗

還有“操作”龍飛船對接國際空間站的:

▲交會對接VR訓練

第三步,加入Facebook羣組。“社交媒體用户可以通過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申請加入羣組……他們將有機會:建立與所有對此次發射感興趣的人們的聯繫;收到NASA社交徽章,可以在線分享,也可以在家打印出來;虛擬參觀肯尼迪發射中心的NASA設施;與NASA代表實時在線交流;火箭發射時虛擬觀看。”NASA還鼓勵大家與孩子們一起參與活動,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感受,並準時觀看發射直播。

顯然,在這樣一場大部分人無法現場觀看的重大航天發射活動中,藉助現代技術與大眾媒體,NASA要讓儘可能多的普通民眾從過去的圍觀者變成參與者,從而使其理念、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傳播中贏得共情。

因為有“人”的存在,載人航天的傳播需求和效益更甚於其他航天活動。受限於彼時技術,歷史上的載人航天活動傳播是由報紙、電台、電視等傳統媒體實現的——值得一提的是,直播早年間就有了。

在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的1957年,蘇聯已擁有大約100萬台電視機、400萬名電視觀眾。1961年4月12日,世界進入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完成108分鐘的太空之旅後返回莫斯科,蘇聯中央電視台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直播。兩天後,該台和BBC合作直播慶祝活動——這也是歷史上蘇聯第一次面向歐洲觀眾直播。

▲歡樂的人羣與加加林年輕的面龐

作家Christine Elaine Evans在《蘇聯中央電視台歷史》中評論電視直播的作用:“歡樂的人羣,加加林適於電視畫面表現的年輕面龐……國家之間的界限再次被打破,彷彿全世界的人都在莫斯科聚集,虛擬地聚集。”

半個月後,美國首位宇航員艾倫·謝潑德乘坐“自由7號”宇宙飛船升空,完成了15分鐘的亞軌道飛行。成立於1926年的NBC,從發射起全覆蓋地報道這次飛行。

▲美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到了阿波羅時代,人們已經習慣從電視裏觀看航天活動了。阿波羅8號任務,向觀眾呈現了宇航員飛向月球過程中的畫面。阿波羅10號,實現了彩色電視信號的太空傳輸。而對於即將執行人類首次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1號,是否在登月艙上攜帶攝像機是有過激烈爭議的——畢竟,航天器每增加一分重量都存在風險。

▲阿波羅10號的彩色畫面

最後,來自西屋電器公司的一台16mm焦距黑白攝像機獲准安裝。部署攝像機並傳輸信號,成為這次任務的一個新增目標。於是,全世界6億人通過電視直播看到了由這台攝像機拍攝、通過登月艙頂部小型天線傳輸的影像——觀眾人數,佔當時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這一收視紀錄,直到1981年戴安娜與查爾斯王子大婚時才被打破。

▲渣一樣的畫質呈現“人類的一大步”

鷹號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CBS——美國另一家商業廣播公司的新聞演播室響起一片掌聲,“製作人Banow把鏡頭對準嘉賓、水星計劃宇航員Wally Schirra,這位退役宇航員抹去淚水。他又捕捉到了明星主持人Walter Cronkite的一瞬間:一貫冷靜沉着的主持人摸摸自己的鼻子、搖搖頭,説不出話來。”紐約時報記者Tiffany Hsu這樣描述50年前的那一刻。

▲一時無語凝咽的演播室

此刻,北美的另一片土地上,一個9歲的孩子在電視機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電視畫面全是雪花點,但我非常清楚我們正在見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哈德•菲爾德在自傳中回憶説,”我走出房間,抬頭看月亮。它不再是一個遙遠的、不可知的球體,而是人類行走、交談、工作甚至睡覺的地方。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這一生想做什麼——我要跟隨剛才留在月球表面的那些腳印。”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當年看電視的小孩,成為了三次執行太空任務的加拿大宇航員;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逐步成為全球航天工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今天惠及大眾的新技術、新渠道、新媒體,讓更多人見證、參與航天活動成為可能。

啥叫“舉世矚目”?你得首先讓全世界看到、感受到、感動到。這是現代技術與傳播的紅利,這是太空探索事業屬於全人類的一部分。不可辜負。

參考文獻:

1、Yahya R. Kamalipour,Global Communication: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Rowman & Littlefield.

2、From the Moon to your living room: the Apollo 11 broadcast,

https://www.scienceandmediamuseum.org.uk/objects-and-stories/moon-to-living-room-apollo-11-broadcast

3、Anna Arutunyan,The Media in Russia,Open University Press

4、Christine Elaine Evans,Between Truth and Time: A History of Soviet Central Television,Yale University Press

5、Tiffany Hsu,The Apollo 11 Mission Was Also a Global Media Sensation,https://www.nytimes.com/2019/07/15/business/media/apollo-11-television-media.html

6、Bill Wood,Apollo Television, https://www.hq.nasa.gov/alsj/ApolloTV-Acrobat5.pdf

航天科學傳播平台

Powered by愛太空

第 310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1 字。

轉載請註明: NASA歷史性載人發射,人人可VR參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