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作為一個典型的問答社區,它本身反映了內容社區產品的很多典型問題。本文以知乎為例,探討社區類產品未來發展的一些變化,對內容社區感興趣的童鞋不要錯過。
前段時間因為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些知乎產品本身的問題,結果持續不斷地受到邀請回答類似問題:“如何看待知乎上許多如何看待”、“為什麼知乎上風氣這麼歪”、“知乎最終會成為第二個百度知道嗎?”、“知乎是否過於娛樂化”等。
一看這情況就覺得被算法盯上了,本來想刷一波其它問題平衡一下系統算法就好了,但今天又看到知網上一篇關於知乎的文章“知乎難以構建網絡公共領域之探究”。
做為從事多年社區類產品設計的產品經理及知網八年的用户,覺得這篇文章寫得真的是隻想説一句,在水文章方面知網一點都不比其它網站差,這反倒讓我想再説一下知乎及我覺得社區類產品未來發展的一些變化。
雖然我並不是知乎的重度使用者,但八年來卻也一直堅持在用,同時因為自己也做過社區類產品,所以很能明白社區類產品的難點及知乎現在所謂的”問題”。
首先,做為一款產品來説,它是以解決用户需求為前提而存在的;但做為一款商業化的產品來説,它並不單單是為了解決用户的需求為存在的,更多的時候它是商業和用户需求平衡的結果,即解決用户需求和解決產品需求平衡。
所以如果評價任何一款商業化的產品,單純從某一方面評價都有失偏頗。而我們最經常看到的就是,單純從自己的使用角度評價,覺得所有用户應該都和自己一樣似的。單不説個體的代表性有多少,這種評價本身就是不全面的。
所以有些用户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有些產品設計總是感覺那麼奇怪且彆扭,除了產品本身設計得很傻之外還有可能是因為從產品的商業化需求考慮故意而為之。
總的來説任何一款產品,從商業化的角度基本都可以拆成幾大模塊:流量產品;中間層產品;商業產品層。
所謂流量產品,就是能給整個產品帶來流量的產品模塊,它直接對應的就是獲客的渠道。拿知乎舉例就是知乎上每個階段的熱點話題,比如現在的“方方日記”“2020的研究生國家線”“哈爾濱發生聚集感染病例”等。這些都可以歸為流量產品,而落到產品模塊就是知乎的問答話題、專欄。
所謂中間層產品,就是能留住用户的產品。因為流量產品有時間侷限性且不具備留住用户的可能性,熱點過了、熱鬧看完了用户就走了,而中間層產品就是為了留住用户而設計的。在知乎中就是那些沉澱下來的優質的高質量的內容,同時搭配着用户激勵體系,這些是真正能留住用户的產品,保持用户粘性的產品。
而商業產品層,即能真正給產品帶來收益的產品,類似於知乎的Live講座、電子書,得到中的精品課。
幾乎任何一款產品從業務模塊的角度都能拆成如上幾個部分,就算電商類的產品也是一樣的:
有些商品毛利潤很低,本身就是為了湊單或引流準備的,而有些商品毛利潤很高才是真正給產品帶來高收益的。
產品功能可以如此拆分,用户一樣也可以如此拆分即用户的分層。一般的產品簡單給用户做分層的話,大概可以分成如下幾個層級:
以上三類算是最基本的、按用户人羣特點分類的,和產品的特性沒有做關聯,但實際中的用户分層多是以產品的特性和產品功能息息相關的,而且可以細分出很多不同的層次。
以上是從業務模塊的角度把產品模塊和用户做了拆分,這幾乎是所有產品都需要做的。而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就是合理地把產品模塊和用户分層串在一起,即達到滿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又要達到滿足產品需求的目的,這個過程就是用户路徑規劃。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社區類產品的一些變化。
如果説產品是用户需求與商業化之間的橋樑,那產品功能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解決方案,一種在特定的技術限制、特定的用户行為習慣、特定的媒介之下的,解決用户需求的方案。
即具有一定的局域性,比如以前的只能通過文字來展示很多的內容,如果你用圖片則需要對它的alt屬性做專門的設置否則搜索引擎識別不了;後來圖片識別、壓縮等技術都提高了,圖片可以做為一種內容呈現方式了,再後來動圖、短視頻、現在的直播都是這樣的。
可以説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呈現方式的變化,從而推動了產品設計方式的變化。
看一看現在的知乎,除了在現有的推薦頁面加入了視頻內容之外,還在熱榜中開了一個視頻的標籤,而且是唯一一個以呈現方式開闢的標籤而不是以內容特點開闢的標籤。
從這裏其實可以看出未來產品設計可能會發生變化的幾個方面:
產品設計的複雜化:
首先,呈現內容方式的多樣化,這本身就增加了產品設計的難度。因為要考慮不同的呈現方式(文字、圖片、視頻)在呈現方式上差異性,及用户瀏覽視覺上主次的區分。
合理的情況應該是,不同的呈現方式呈現不同的內容,呈現方式為內容而服務。但實際的情況卻是,我們都只能在已有的呈現方式中做選擇,並不知道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呈現方式,只有當新的呈現方式出現了再融合進去。
融合在產品設計中就是兼容性,這其實是一個比較難處理的問題,因為要考慮以前已經沉澱的內容該如何做處理,而這個問題的背後還隱含着另外兩個問題:
無疑是要改變呈現方式,那產品設計無疑也就會變得相對複雜,但這只是導致產品複雜非常小的一方面,真正導致產品複雜的是原因,看下面。
無限加載功能應該被去掉:
如果從人類整個大的環境改變來説的,人類迄今經歷過三個時代:農耕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其中信息時代應該算對人類的影響最大的,説它影響最大是因為它帶來了史無前例的信息,這對於人的認知和行為都是一種挑戰。
標籤化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通過概括、總結、提煉的方式把一個又一個行為及其特點凝結成固定的標籤,貓奴,文青,二次元,程序猿、吃貨等。
標籤幫我們快速概括性的認知一個人一件事,大幅降低了我們認知的成本,於是我們不停給自己打標籤,也在不停給別人打標籤。
但標籤化的背後是,數據如果沒有被很好的標籤化,我們立馬就會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中,所以標籤化的背後是儘可能的把相關信息推薦給用户而避免其它信息的干擾。
這在互聯網1.0時代是無法想像的事情,那還是紙媒大肆流行,互聯網內容稀缺的時代,而數據的無限加載就是這種大背景下出現的。
數據無限加載,你一直刷一直有內容給你看,讓你不會因為沒有內容而離開,但現在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應該被進一步優化或者去掉。
以前是內容不夠,現在是內容太多;以前是產品簡單,現在是產品複雜;以前是用户時間很多產品太少,現在是用户時間太少產品太多;
以前是地域、環境塑造一個人的性格。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的一生很少接受多種地域文化的影響,石庫門文化、四合院文化、嶺南文化、陝北文化等都是這麼形成的。
而現在隨着信息流通的暢通化、獲取的便捷化,一個人很容易就跨越了地域文化的影響,同時接受多種文化的薰陶,這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更加多元化也更復雜化。
多元化和複雜化的背後的表現就是細分,場景的細分,喜好的細分。而細分就註定了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可以滿足用户所有的需求,即用户的時間註定被分散到各個產品中。
而從產品業務模塊角度來説,這種情況給我們的啓示就是,我們應該儘可能把用户的關注點引到帶來實際收益的業務模塊中去,畢竟時間有限,信息太多,功能複雜。
基於這些情況,無限加載功能應該被去掉,適度加載內容然後把用户的關注點引到其它模塊中。或者把所有的業務模塊做串聯,而不是按現在的底部Tab欄的方式來做切割區分。
不管是哪一種處理方式,背後的邏輯都是提高時間的性價比。
知乎現在的情況是各個模塊之間做串聯,尤其是圈子模塊與各頁面之間的串聯關係,同時隨着產品功能的越來越多,還有一個地方可能會發生性的變化,消息模塊。
消息模塊場景化:
消息模塊在移動互聯網早期曾經有過短暫的不同的設計方式,現在其它就兩種方式:一是單獨拿出來放在底部,另外就是放在個人主頁中。
現在的社區類產品和社交類產品,基本都是單獨拿出來的,但隨着現在各個產品功能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多的趨勢來看,這個模塊應該從底部單獨的一個位置優化成,在合適的場景下出現。
這樣説是從兩方面考慮的:一方面是要給其它更重要的功能留出位置;另一方面是因為消息模塊本身具有場景性,它可以在合適的場景下通過交互方式被喚起。
比如消息一來就會被喚起,這個是可以通過交互的方式來完成的,而不像很多模塊缺少場景性。
當然這是建立在產品的功能越來越複雜這個大前提下,而這個前提為什麼會成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以上的幾點,內在的邏輯關係是:因為新的技術會不斷出現,這樣帶來的影響就是用户的行為也會跟着改變,不用疑惑,每個新技術出現人的行為都會跟着改變的。
而產品的功能又都是基於已有用户行為習慣來設計的,這樣就會帶動產品設計有可能會被改變。同時新技術的出現也會帶來一些新的玩法,這也會導致產品增加新的功能。
其次從商業化的角度考慮,產品本身是需要不斷嘗試新的變現模式的,這些體現在產品上都是一個一個功能點。
以此可以得出,產品的功能一定會越來越複雜的,所以消息模塊可能在未來會被從底部單獨位置而變成通過交互方式來喚起,亦或者還是一直保留着但是承載着其它更多的內容,像個人主頁模塊一樣。
個人主頁模塊可能變成高頻入口:
和消息模塊差不多,個人主頁這個模塊在很多產品中都在底部佔據着單獨的一個位置,相比其它頁面來説可能又都是使用頻率比較低的頁,。我之前説Blued在個人主頁放影響產品營收的內容就是基於這個頁面使用頻率太低而考慮的。
但我覺得個人主頁模塊在未來會改變這種現狀,會變成一個高頻的入口,會有越來越多的產品把一些功能加入到個人主頁模塊中,這麼判斷也是基於以上説的相同情況得出的在這裏就不多説了。
總的來説,未來社區類產品:
一方面很多功能模塊會越來越簡化,增加一個新功能應該就需要簡化另一個老的功能模塊;
另一方面場景化會變的越來越重要,要不然認知系統會無法面對如此海量的信息,信息只有在合適的場景中才會被認知系統快速的接收。
本文由 @周凱傑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