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宇宙的複雜感情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生產力落後的史前時代,浩瀚的星空給予了人類最原始的震撼,人們認為那裏是“神”的居所,最初的天空崇拜開始漸漸形成。
到了現代,由於生產力推動着觀測手段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宇宙的瞭解越來越多,最初的敬畏慢慢變成了今天的好奇。
但是從本質上來看,現代人對宇宙的瞭解其實並沒有比原始人多多少,宇宙那漆黑的帷幔下還隱藏着許多人類不曾瞭解的奧秘。
就目前來看,人類離真正觸碰這些奧秘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有科學家直言,對於宇宙中某些問題,人類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對宇宙數百年的探索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它有許多地方顛覆了人類的認知,與人類的邏輯方式相悖,甚至曾一度影響到了人類的探索過程,使得探索停滯不前。
好在幾位偉大科學家的出現,才讓人類從困境中走了出來。而這也進一步凸顯了宇宙的神秘和浩瀚。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在其作品《宇宙》中説過一段話:“宇宙在我們體內,認識自身就是認識宇宙”。
2012年11月16日,《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論文,文中將人類的大腦神經網絡和宇宙星系結構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微觀尺度下的人類大腦神經網絡,竟然和宇宙星系結構極為相似。
宇宙中那一個個互相交錯的星系核心,和大腦中的神經節點簡直一模一樣,而那些稀疏的星雲和小型的宇宙結構,則構成了將大腦神經元連接在一起的複雜網絡。
事實上,早在論文發佈之前,早有科學家意識到生命和宇宙之間那不為人知的密切聯繫。例如人類全身的細胞總數,幾乎和構成細胞的基礎粒子數量差不多。
於是有人大膽假設,我們現在所在的浩瀚宇宙,有可能就是一個生命體的大腦,那絢爛多姿的星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神經元。
而數量龐大且幾乎無處不在的恆星和行星,則是構成神經細胞的基本粒子。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其實是生活在這個大腦中的一個原子上。
那麼這種極為大膽的假設有沒有可能是事實呢?科學家們曾經也進行過探討。如果宇宙是一個生命體的大腦,那麼這個生命體現在已經138億歲了,並且一直在不斷成長(膨脹)。
按照科學家的預測,宇宙中的恆星大約會在10^17 至10^22年後全部“燃燒”殆盡,屆時宇宙將陷入永恆的黑暗,也就是説這個生命體將會在屆時走向生命的終結。
問題來了,這個“大腦”中究竟有多少神經元(星系)呢?根據近百年的觀察,僅僅可觀測宇宙內,星系的數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500億個,而這其中又有多少基礎原子呢?不算上行星的話,答案是至少300億億個。
光有基本的構造不行,真正使得大腦能夠成為身體中樞的,還是因為神經元之間無與倫比的通信速度和通信範圍。
假設在誕生的這138億年內,這個大腦只進行過一次信號傳遞,那麼它的單次通信距離至少長達460億光年(可觀測宇宙半徑)。
而如果它進行了10次信號傳遞,那麼它的單次傳輸距離就降到了20億光年,至少覆蓋1000萬個星系。
如果它已經進行了100次信號傳遞,單次傳輸距離就是3億年左右,覆蓋範圍至少10萬個星系。
按照這個規律往下推導,當它進行10億次信號傳遞之後,單次傳輸距離就僅剩下14光年,只需要35顆恆星就能夠完成這一過程。
與之相比,人類的大腦中約有1千億個神經元,100萬億個神經鏈接,而每個神經元每分鐘能夠釋放出大約200次信號。
如果將人類的平均壽命以秒記數,那麼大約是20-30億秒,代入計算之後就會發現,人類一生中神經元的通訊次數,根本就是一個大到近乎沒有意義的數字。
如果宇宙是一個已經發育成熟的大腦,想要完成人腦這樣的通訊次數,則需要將幾十萬億顆恆星塞到100萬光年的空間內,而且還要組成規律的網格,並且保持10^15年內不間斷通訊。
然而我們在宇宙中所看到的天體排列、星系排列都非常自然,並沒有出現這種“擁擠”和異常的情景,所以這證明宇宙是一個大腦的假設並不靠譜。
然而無數次的事實證明,宇宙總會在某些事情上面給你出乎意料的答案,更何況以壽命來推算,宇宙現在僅僅相當於一個剛出生7個多小時的嬰兒。
或許宇宙存在思維和意識,同樣也具有和人類相同的情感,只是這顛覆認知的一切尚在還未成熟的矇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