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離地球約1.5億公里,為何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恆星呢?

在我們的尋常生活中,我們看着地球上的物體,因為距離非常近,所以光的挪移時間幾乎可以忽視不計。

例如,一個燈泡在100米外,只要打開燈泡,就可以馬上看到光。 實際上,行駛100米所需的時間為3.33 * 10 ^ -6秒,幾乎可以忽視不計。 但是,如果在3億米遠處有一個很大的燈泡,則從打開時起需要1秒鐘,直到看到光為止。

恆星離地球約1.5億公里,為何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恆星呢?

但是,打開燈泡後,光會不斷產生並注入我們的眼睛,因此,即使我們閉上眼睛然後睜開眼睛,我們也會馬上看到燈泡點亮,固然, 仍然是1秒前的燈泡。

因此,無論天體離地球有多遠,一旦它們的光到達地球,我們只要睜開眼睛就可以看到它。 只是這種光已經在宇宙中傳播了一段時間,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天體過去的樣子。

恆星離地球約1.5億公里,為何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恆星呢?

古時候人們最初認為,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是由於眼睛發出的光線,觸碰到了物體。

就像眼睛中伸出了兩隻“光之手”,去“觸摸”物體一樣。

現代科學表明恆星光到達地球需要8分鐘的時間,所以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實時的恆星圖像,而是8分鐘前的。

如果有一個很大的天幕遮住恆星,則8分鐘之後我們才會意識到恆星消逝了,地球變黑暗了!而如果我們再次把遮擋恆星的天幕撤去,地球上的我們還有再過8分鐘才幹夠看到恆星。

之所以造成如此奇怪的反知覺現象,就在於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是在太遠了,足足有1.5億公里,恆星光以30萬千米每秒的速度運動,也得需要8分鐘的時間。

恆星離地球約1.5億公里,為何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恆星呢?

從人眼睛的結構上來看:

人的眼睛本來就是個光信號收集的系統,本身並不產生視覺,角膜、晶狀體負責把外界微弱的漫反射光線聚集起來成為比較強的光束,在視網膜上進行信號轉換,視網膜細胞中存在的色素細胞可以通過轉移電子的方式實現光信號到電化學信號的轉變,後續的視神經將電化學信號送入大腦的視覺中樞,視覺才最後產生。

因此對於人類來説,視覺產生的條件是可見光存在的情況,沒有光就沒有視覺,我們睜開眼睛就能看到恆星,莫不如説是陽光向來存在,只不過是前浪拍死後浪,源源不斷地投向地球。

恆星離地球約1.5億公里,為何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恆星呢?

從恆星的活動角度來看:

恆星是恆宇宙島謂一的太陽,在形成的過程中物質不斷地碰撞聚集,大量的動能轉換為熱能,於是物質團內部的温度比較高,物質不斷聚集而引力會增加,最後恆星內部的壓力十分很大,在熱的催動下氫核的自由運動會持續地碰撞反應,於是太陽誕生了。

因為恆星內部的壓力和温度向來持續着,因此恆星內部向來進行着較為劇烈的核聚變反應,其中部分能量就以可見光的形式存在,光子從恆星內部運動到表面需要3萬年之久,一旦光子脱離了恆星則會以光速運行,大約8分鐘半就到達地球。恆星內部的光是持續產生的,地球看到的恆星就是持續存在的。

恆星離地球約1.5億公里,為何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恆星呢?

人視覺的形成需要可見光,而可見光的需要有一定的強度才幹引發較為強烈的視覺,也就是看得更清楚,白天由於陽光的持續照耀,世間萬物都較強的反射漫反射可見光,於是能形成相當清晰的視覺,而晚上的時候光線很弱,漫反射也存在,但是卻難以引發視覺,即便是能看到東西,也常難以分辨物體的顏色。

從璀璨到黑暗的場景中,人眼睛也需要更長時間的適應過程。視覺形成的過程和光傳播的特點,使我們看到的恆星都是8分半之前的

因此,無論天體距離地球有多遠,一旦它們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我們只要一睜眼就能看到。只是這些光已經在宇宙中傳播了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在當下看到的是天體過去的樣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57 字。

轉載請註明: 恆星離地球約1.5億公里,為何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恆星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