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眾所周知,國家對科普和科幻都十分重視……目前,我們的論文、專利、還有科技人員數量都很多,科研與教育的投入也不能算少,但是我們真正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大師級的人才並不多,怎麼解釋這些問題?”

10月31日,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在主旨發言中開門見山地問道。

在他看來,原因固然很多,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是最大的問題,“在功利主義的背景下從事科學研究、教書育人,或者其他創造性的勞動,好奇心驅動自然不受重視,想象力也無疑會受到壓制”。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做科普做科幻,好奇心和想象力不可或缺

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説,好奇心本就是許多動物的一種天性,不是培養出來的,只要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好奇心、想象力和科技創新、科幻發展密切相關。“沒了好奇心,就沒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社會的進步必然受到影響。如果一個文化充滿創新活力,充滿好奇性和想象力的話,那麼自然會促進科幻的繁榮。反過來,科幻的繁榮也能夠幫助我們保持或者激發想象力。”周忠和説。

談科普,他是行內人。這位著名科學家同時也是“科普達人”,一直活躍在科研和科普一線。

在他看來,科幻與科普雖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都與科學相關:科普傳授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與精神;科幻本身未必折射多少科學知識,但它一定會激發想象力,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對科學的熱愛,當然也包括對科學研究過程和思維方式的一種展示。“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它對科學普及起到的作用,很多時候不亞於一般意義上的科普。”周忠和説,譬如《侏羅紀公園》這樣的科幻大片,對於激發青少年對生命科學的熱愛的作用,可能超過了任何一部優秀科普書籍。

另外,在他看來,科幻文學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更深層次地理解未來的社會。

“比如人工智能、生命技術,這些領域發展很快,過去涉及不到的很多倫理問題現在都凸顯出來。”周忠和説,“通常情況下,社會應對不夠及時,這樣的問題僅僅依靠科學共同體是不夠的。所以我認為,科幻的發展與繁榮能夠促進我們更好地思考人類共同體的責任,更好地思考未來。”

中國人需要自己的科幻電影

在科幻產業中,科幻影視是排頭兵,也是近年“科幻熱”不可或缺的強引擎。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獲得46.5億元的巨大票房成功,被視為開啓“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不僅挑戰了好萊塢科幻片的票房獨霸地位,也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重大突破。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流浪地球》推薦頁

在導演、編劇、影評人張小北看來,科幻電影這一“高製作、高成本、高概念”的獨特類型,代表了電影工業發展的標杆,“而國人對科幻電影的探索,既是對科幻類型片的開拓,也是對中國科技和文化自信的展現”。

有了日漸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熱度很高的產業環境、一批成熟的基礎觀眾羣,中國科幻電影未來可期。

張小北説,中國人拍自己的科幻電影就像“造自己的大飛機”一樣必要。

一方面,拍科幻電影就像是造大飛機,必須要等到中國電影發展體系成熟到一定階段之後,才有可能實現。目前我們已經來到這個階段。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需要自己的科幻電影來寄託對未來的想象,完成對文化核心的本土構建。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觀眾這麼多年來,一直通過看好萊塢大片來完成對科幻電影的認知。但實際上這些年引進的好萊塢大片,更多偏重於視覺特效和超級英雄類型,跟我們所理解的科幻電影有一定的偏差。”張小北説,而科幻電影面向未來,不論中國、美國,還是全世界,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個未來,“在這個依靠共同想象構建的未來之中,身為中國人,如何想象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明在未來世界中的位置?這種未來想象的構建,從流行文化角度來説,要由科幻電影來完成。”

據悉,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後,未來工作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針對科幻發展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展開深度調查研究,形成政策建議報告。二是廣泛團結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制定規範和標準,發佈行業報告。三是推動科幻的國際交流。力爭在政策諮詢、產業拓展及國際交流等方面成為科幻研究高地。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爽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1 字。

轉載請註明: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