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從1960年人類最早向火星發射的蘇聯“火星1A號”探測器,到去年7月阿聯酋、中國、美國先後發射火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已超過40個,火星也已成為人類探測器到訪最多的星球。似乎,人類對火星實現從探測器到人的“訪問”,已經近在咫尺。不過,有關專家近日接受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採訪表示,人類距離登陸火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火星距離地球特別近
去年7月,阿聯酋、中國、美國先後發射火星探測器“造訪”火星。如此高頻率的“訪問”火星,讓一眾網友驚呼:火星哪來這麼大吸引力?真是自帶流量?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理事長潘佔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表示,各國接連在這一時期發射火星探測器,是因為今年火星距離地球特別近。
據介紹,火星和地球的距離不是一成不變的,最近距離約5500萬公里 ,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為5760公里。“今年火地相對距離更近,”潘佔春表示,在火地距離較近時發射探測器,可以節約發射成本。
人類為何如此執着於探測火星?潘佔春認為,一是因為人類有探索太空的願望;二是因為火星相對適合人類生活,它的表面有水的跡象和火山跡象,與地球相似;三是在沒有能力到達更遠星球的情況下,人類探索火星成為有可能實現的願望。
此外,有科學家認為,火星的地質和氣候與地球相似,且它的演變時間更長,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是地球的“未來”,探索火星的地質與氣候變化的原因,對研究地球自然演變方向和保護地球地質氣候條件具有重大意義。
┃登陸火星為時尚早
探測器已經接二連三登陸火星,是否説明人類登陸和移民火星指日可待?潘佔春認為並非如此,人類登陸火星還為時尚早,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登陸問題。根據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必須一步步地走,不能跳躍,鞏固現有的技術,在佔有比較多一手資料情況下,才能探討登陸問題。”潘佔春表示,登陸火星,至少是實現第三步,能建立長期駐留的空間站。
二是火箭載荷等工程方面的問題。潘佔春表示,登陸地外星球,需要有登陸艙,並配備宇航員所需的生活用品、具有吃喝住環境的飛船。就飛船的有效載荷來講,至少要達到40噸。目前我國中低軌道的運送能力一般在20噸左右,距離這一目標的實現還有一定距離。火箭技術需要長期技術攻關,才能突破。
三是宇航服的問題。潘佔春説,目前我國航天員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知識儲備方面都沒有問題,但缺乏能夠適合宇航員在月球生活的月球服。目前我國航天員所穿的宇航服重約120公斤,穿着如此笨重的宇航服,做維修、取壤等專業動作,耗費體力非常大,更難以做到在太空空間站自如地生活、工作。
審讀:喻方華